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成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副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2025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在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中展现更大作为”,支持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壮大文化产业。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手段已成为引领文化国际传播的关键力量。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以“人工智能+”行动为重要契机,依托AI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提升文化国际传播效能,向国际社会客观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于高效开展跨文化对话、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行动助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
长期以来,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不仅受文化差异、国际形势等客观因素制约,还面临内容与形式创新不足的问题。而“人工智能+”行动的推进,从叙事空间、跨文化障碍突破、产业支撑、主体多元化四个维度,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故事”的叙事空间呈现开放性特征。在艺术生产领域,AI凭借强大的生成能力与多元表达形式,可辅助创作更多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标识的内容,以新颖形式吸引国际受众,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多样化载体。同时,AI能帮助创作者打破传统创作思维局限,催生更具创意与想象力的作品,进一步提升中国故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意见》强调强化AI在全球合作领域的应用,这一导向对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具有关键作用。创作者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与模式的衔接载体,AI驱动的实时语音翻译技术、多模态翻译技术,可大幅降低国际文化交流与“中国故事”传播的难度,提升内容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受众中的理解度与接受度。例如,针对中国影视作品、文学作品,AI可自动生成多语种字幕,并结合目标国家文化背景调整内容表达方式,优化中国故事的呈现效果;AI与艺术创作各环节的深度融合,还能与传播平台、算法、智能设备共同构建跨文化叙事的故事景观,强化传播适配性。
从实践来看,AI技术也正重塑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展示模式,推动其从“静态存档”向“动态活化”转变。以文物保护领域为例,故宫博物院借助AI技术完成约92万件院藏文物的数字化采集,构建覆盖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三维全景模型——这一实践既为文物保护建立了永久可靠的“数字档案”,又通过AI算法与VR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可交互的虚拟文化空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参与国际传播。
长期以来,“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主体以官方机构为主,文化产业界缺乏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叙事能力。《意见》提出壮大文化产业——这一导向可通过市场机制将中国故事传播至更广泛的国际受众群体,既实现“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又推动文化企业达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人工智能+”行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核心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在全球文化传播新赛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成为彰显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正重塑文化生产与传播范式,在全球数字文明加速演进的新阶段,生成式AI的迅猛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窗口——生成式AI技术正从底层重构文化生产、传播与接收的全链条,为创新文化表达、拓宽传播边界、增强全球影响力提供强大赋能。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需从技术融合、模式创新、场域扩展三个维度构建传播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全球数字文明进程。
一是技术融合开启文化传播新未来。人工智能通过多模态生成、实时翻译、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带来突破性机遇。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实现文物的高精度数字化复原和历史场景的沉浸式重建,还可通过文化名人“数字复现”等技术手段,使原本静态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生。特别是在机器翻译领域,基于深度学习的神经机器翻译技术已能够准确理解并传达诗词、戏曲等富含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内涵,有效破解长期困扰国际传播的语言壁垒。这些技术融合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通道。
二是模式创新拓展文化表达新可能。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从传统单向输出向交互式、体验式传播转变,从专业机构主导转向社会多元共创。这种范式变革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全新活力——通过人机协同创作,普通用户也能参与文化内容生产,形成全球受众共同讲述中国故事的新格局。短视频、音乐、影视等人工智能新兴业态,不仅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元素和国际表达形式,更可以通过智能算法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国际潮流的结合点,创造既保留中国韵味又具备世界魅力的文化产品,从而大大提升中华文化的全球接受度。
三是场域扩展构建全球传播新格局。人工智能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物理时空限制,融入全球数字传播体系,实现无处不在的文化传播。通过与全球主流平台合作,人工智能赋能的文化内容得以快速触达海外受众;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技术场景,更为中华文化提供前所未有的展示空间和交流平台。智能化的海外传播效果评估系统可实现传播策略的实时优化,显著提升传播精准度。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将促进国内外文化机构深度协同,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全球文化交流网络,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持续合力。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行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传播理念的革新。“人工智能+”行动目标与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以AI赋能文化,以文化反哺AI,从文化领域切入,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千行百业,形成“技术下沉、场景上扬、文化反哺”的良好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