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张城解读“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引言:“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来自动画电影《哪吒》大家耳熟能详的台词,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引发国人的共鸣,正因为它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那就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在神话故事中,哪吒所反抗的是被预设的天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屈辱的半殖民地深渊中奋起抗争,所捍卫的不仅是领土和主权,更是一个民族精神上不自欺、不依附的文化主体性。正因有历经思想上受制于人、文化上自我怀疑的民族记忆,我们更加明白: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

独立自主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那如何理解独立自主呢?一个是物质上的独立自主;一个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党的领袖这句庄严宣告振聋发聩,可以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奋斗,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仅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实践证明,我们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为物质上的独立自主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物质上的独立自主要真正立得住,必须要有精神支撑。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高度,一个民族才能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近代以来,中国能从四分五裂、积贫积弱,到团结统一、繁荣富强,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原因何在呢?秘诀就在于促进了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启发人民的主人翁意识、主体性意识,树立历史主动精神。
实践上的自信自强,源于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人自从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充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奋发图强,就可以创造出更多人间奇迹。
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必须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此引领伟大实践。
正是因为我们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文化自信才有了根本依托。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我们自己的路。立足中国实践,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才能掌握思想文化主动,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后的百余年奋斗征程中,在欧风美雨的长期浸淫下,有些人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热衷于把西方化当成现代化,逐渐丧失自身文化主体性,甚至养成极端崇洋媚外的心态。一旦精神的旗帜倒下,那即使有再强大的身躯亦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古代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中。有精神气质的民族,才能立得住、行得远。

精神气质,自古及今就是中华民族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北宋时期,大思想家张载就提出过“变化气质”之说,上承孟荀的“养气”“治气”,下启二程、朱熹、王阳明,这是宋明儒学中的重要学术命题。
儒家认为通过修养工夫,可变化个体的精神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强党性修养,修炼好共产党人的“心学”。通过修养,变化气质,个人如此,民族亦如此,特别是有百余年半殖民地历史的中华民族更如此,必须破除崇洋媚外心态的思想影响和精神束缚,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养成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大国心态。以此培养青年一代,唯有如此,我们的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自信才能自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精神状态上,必须要唤起整个民族的精气神。而要想真正站得稳、站得久,我们更要巩固文化主体性,从精神上站起来。

总结党的百余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历史的结论。由此我们得到的重要启示是: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不断培育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辟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我们始终能把握时代大势、掌握历史主动的关键所在。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