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信莉丽(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十五五”时期是全面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阶段,随着治理场景向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纵深发展,领导干部数字素养已成为驱动治理模式升级的能力基底,也是衡量治理现代化成色的重要指标。当前,城市治理现代化仍面临智慧政务协同不畅等多重现实痛点。而数据显示,我国数字普惠服务已深度覆盖基层,具备至少一种中级数字技能的网民占比超60%,群众端的数字基础日益坚实,群众数字素养的提升与政务端治理转型痛点的鲜明对比。因此,提升领导干部数字素养,不仅是顺应“十五五”城市治理环境变化,做好民情纾解、民意沟通、民声倾听工作的现实需求,更是推动治理模式向数智化转型的应然之举。
领导干部数字素养提升是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
国家网信办将数字素养界定为数字社会公民需具备的素质能力集合,具体包括数字获取、数字制作、数字使用、数字安全保障以及数字伦理道德等方面。而对推进城市数字治理现代化而言,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并非普通公民素养的“加强版”,更非单纯的技术辅助技能,而是紧扣政务实践、以驱动治理转型为目标的专业能力体系,是推动治理模式从传统向数智跨越的关键支撑,具体可拆解为四方面关键转型支撑能力,即理解数字技术的认知能力、工具应用能力、治理转化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
在数智传播语境下,网民参政议政形态与网络舆论生态的变化,进一步凸显数字素养作为治理转型的内驱力的重要性。网民通过社交软件等多元媒介参与公共事务,部分群体受算法“信息茧房”影响,观点易走向极化,突发事件短时间内便可发酵为全网焦点。同时,从治理环境演化规律看,数智技术迭代周期不断缩短,城市治理场景随技术应用持续拓展,网民诉求表达范式与网络舆论生态也处于动态变迁中,若不能及时弥合数字素养短板,不仅会错失数字技术驱动治理转型的战略机遇,更可能在突发舆情处置转型、跨部门数字协同转型、智慧政务落地转型等核心环节陷入系统性被动,导致治理模式停留在传统阶段难以突破。这些都对领导干部依托数字素养推动舆情应对模式转型提出更高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以数字素养为能力基底,整合数据资源,依托智能系统预判风险,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治理转型中领导干部数字素养不足的深层困境透视
“十五五”时期要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动治理内涵从传统模式向数智模式的深度转型,要求治理实践以数智技术深度融入治理场景,搭建“技术-治理-民生”协同联动的现代化治理体系。近三年,各地通过培训筑基、实践赋能、技术驱动等路径推进领导干部数字素养建设,部分干部已能运用社交媒体塑造地方形象,并借助AI系统研判舆情,初步实现了领导干部数字素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应用”的转变。但对照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领导干部在数字素养上仍有一定不足,制约了治理增效。
传统线性政务思维固化是导致协同转型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数智治理转型的核心逻辑之一是“协同联动”,这要求数智技术实现多环节、多主体、全方位的实时协同,而部分干部对传统线性政务流程仍存经验性依赖,未能建立与协同转型相适配的思维模式。此外,AI技术是推动治理依据经验判断向智能决策转型的算力支撑,其能够通过数据洞察优化决策逻辑,辅助做出科学判断。但部分领导干部对AI的认知仍停留在“数字化工具”层面,仅将其视作传统政策宣传的技术延伸,忽视AI赋能智能决策的价值,导致智能决策转型难以推进。例如基层助农短视频创作中的传播目的本应是推动政务传播从“单向输出”向“精准互动”转型,而一些领导干部因不善于运用AI用户画像技术定位年轻群体偏好,只沿用政策解读的传统模式,就容易导致短视频完播率偏低,传播范围局限,成为因AI认知不足导致传播转型失败的普遍案例,暴露出部分干部未能借助AI推动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不适应智能化治理的新要求。
以领导干部数字素养四维框架驱动治理转型的实践路径
在实践中,提升领导干部数字素养,可以围绕“认知破局、工具赋能、治理转化、风险把控”四个维度,构建以智能认知力、数据驾驭力、算法传播能力、人机协同力为主体的四维框架,精准破解协同转型受阻、智能决策滞后、共治推进缓慢等转型困境,为治理从传统模式向数智模式转型提供系统性支撑。
智能认知力在于破除思维桎梏,为驱动治理理念转型提供支撑。智能认知力能够打破传统治理的经验主导模式,为治理理念从“经验型”转向“数智型”提供认知支撑,破解将AI视为单纯工具的转型认知偏差。实践中可依托有关干部教育平台,构建分层分类的认知培育机制,在课程中重点融入“转型困境案例”。并可结合多省份治理转型实践经验,帮助干部厘清AI在决策转型、协同转型中的应用边界,掌握AI推动治理逻辑重塑的核心功能,逐步纠正经验优于智能的路径依赖,缓解对技术转型的抵触情绪,推动认知从被动接受技术转向主动用技术重构治理逻辑。
数据驾驭力的关键作用是夯实工具基础,助力驱动决策模式转型。该能力涵盖“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应用”的全流程能力,为治理决策从“迟滞经验型”向“精准数据型”转型提供工具支撑,破解传统治理中“信息碎片化、决策滞后化”的转型工具短板。一方面,应明确数据应用在决策转型中的边界与安全要求,深化自然语言处理、数据建模等技术的认知,如理解其在社情民意解析、风险预判中的底层逻辑,避免因技术认知模糊导致数据误用,确保数据驱动的决策紧扣群众需求,契合“民生适配”的转型目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区高校智库优势,联合开展“决策转型场景化实操训练”,将数据结论转化为具体的转型政策方向,打破“懂理论不会用”的工具能力屏障。
算法传播运力通过“算法理解、受众分析、内容创新、效果优化”的路径,为政民互动从“政府单向主导”向“双向协同共治”转型提供方法支撑,破解传统政务传播“自说自话”的转型困境。可建立与主流互联网企业的“算法转型协作机制”,帮助干部理解抖音兴趣推荐、微博话题扩散等平台算法的核心逻辑,掌握“算法适配受众”的传播转型方法,避免传播与群众需求脱节。同时,在政策解读、民生服务等场景中,引导干部运用AI剪辑、虚拟数字人等技术,将政策内容转化为短视频、漫画、互动问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传播从“单向推送”向“双向互动”转型。注重构建传播转型效果监测体系,依托算法反馈实时优化传播策略。
人机协同力着眼于筑牢风险防线,实现驱动安全转型平衡。人机协同能力通过技术规则融合制度保障的双重风险防控体系,为治理转型在效率提升与安全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破解数智治理中技术越位的转型风险困境,契合数智治理对“技术温度”的诉求。如在民生政策制定中规定“AI分析+人工审核”的双重流程,避免技术替代人工主导决策。以制度保障弥补技术弊端,建立算法公平性监督机制,确保转型过程中不忽视弱势群体需求,守住数智治理的“温度”。
以智能认知力、数据驾驭力、算法传播力、人机协同力为核心的四维框架,通过“认知破局-工具赋能-治理转化-风险把控”的递进机制,并非单纯提升治理效能,而是系统性破解治理从传统模式向数智模式转型中的“理念滞后、决策粗放、传播脱节、技术失温”等深层困境。当领导干部的数字素养借助这一框架转化为治理转型的实际动能,便能以数智思维重构政务逻辑,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转型向纵深推进注入智力动能。未来随着技术与政务场景的深度融合,这一框架将持续动态优化,助力城市治理转型始终在“效率提升”与“人文关怀”之间实现平衡,为“十五五”时期城市治理现代化转型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