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大江奔流,激扬青春浪潮;薪火相传,燃动理想之光。2025年,光明网策划推出“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系列融媒体报道,邀请青年学者溯源长江沿线,探访革命圣地延安,亲历生态治理的壮阔实践,感悟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在见证山河巨变中触摸时代脉搏,生动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实践伟力,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本期视频,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王磊,探寻南泥湾精神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王磊,很高兴有机会能够来到南泥湾。“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南泥湾》这首歌的旋律优美动听,传遍了大江南北,我也是从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南泥湾这个名字。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战士们自己动手搭草棚、挖窑洞,日夜开荒,短短3年时间,就把把荒草丛生、沼泽遍地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今天我来到南泥湾,亲眼看到这里山青水绿、良田遍地,新兴产业蒸蒸日上,更对一代代南泥湾人接力改天换地的豪情和伟大的南泥湾精神感到震撼。

南泥湾精神的实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精神内核永不过时,至今仍有重大现实意义。我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国际问题,站在南泥湾抚今追昔,结合风云变幻的当下,越发觉得南泥湾精神穿越时空,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当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扑向敌后战场的日军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层层封锁,甚至扬言“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企图饿死、困死共产党人。
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演进,大国博弈、地缘竞争不断加剧,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就在9月份,美国商务部还把复旦微电、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23个实体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其所作所为就是想锁死中国的科技进步。
压力就是反向的动力。哪里有“封锁”、那里就有“突围”。从当年的南泥湾大生产到“两弹一星”、核潜艇,不少关乎党运国运的重大创造,都是从突破“重围”中实现。历史已经证明并将再次证明,“孤立封锁”打不垮共产党人、击不倒中国。

我们可以看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从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到量子、芯片、航母、人工智能等,突破性成果不断。更可喜的是,这其中许多成果都是由中国的年轻一代取得的,象征着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活水不断”“潜力无限”。
看看如今的南泥湾,想想中国科技产业的蓬勃景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已经融入到中国人骨子里,中国人一定会凭借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唉,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是任谁也阻挡不了的!
出品人:杨 谷
总策划:陈建栋
总监制:吴丛丛
策 划:蒋正翔
监 制:刘梦甜
编 辑:周亚娇
鸣 谢
陕西省委网信办
陕西广播电视台
延安市委网信办
延安市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