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刘飞解读“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引言:今年七一前夕,92岁高龄的老艺术家,传奇老济公、上海滩爷叔,游本昌先生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81岁的路生梅大夫与68岁的张桂梅老师,“南北双梅”再度通信,她们相约:“让我们俩在祖国的一南一北继续加油干!”这些信息感动了很多人、温暖了很多人。正像有一句话说的:“人不是因为看见而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信仰,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要过好,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复兴,物质条件很重要,但是光有物质又是不够的,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国家、民族是需要精神支柱、精神丰碑的。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精神脊梁是民族存续的根本。信仰赋予方向,信仰凝聚力量,有信仰才能有希望。从山河破碎到民族新生,从一穷二白到屹立东方,精神的火炬始终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一艘红船启航,一无所有、白手起家,靠的就是救国救民的真理、坚如磐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为私利,是真心实意要把国事办好了的理想信念,从而把中国人民调动动员起来、团结组织起来,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大事件,这百多年间,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方式为信仰写下注脚。信仰的传承,集聚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动能。
今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更加需要信仰,需要中国价值提供价值指引,需要熔铸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

我们看到,今年刚刚去世的黄旭华先生,他作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保密研制核潜艇,几十年里隐姓埋名,彻底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还有疫情爆发时逆行出征的医务人员,很多都是二十来岁的当代中国青年;还有边境边关、抗灾抢险冲在第一线的年轻的人民子弟兵;航天中心平均年龄只有31岁的科研人员……等等这些,无不是新时代中国信仰、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强大力量的生动诠释。

伟大事业必然要有伟大的精神。精神追求、信仰,最实质的内容是价值观,今天我们要熔铸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最重要的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党在十八大上提出,要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当代中国、全体人民的共同精神追求,它指明了我们国家、我们每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当代中国社会评判人和事的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尺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具有导向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
那具体在实践层面,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最大公约数”真正融入民众日常,转化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动力。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化人”“养人”“成就人”,为国家、人民“铸魂”“立心”。价值观建设说到底是人的建设,是人思想的建设、灵魂的建设。文化强国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就必须始终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围绕培养人、化育人、提升人来展开。

其次,用“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形”,通过各种文化形式、文化手段、文艺作品,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用好的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典型的人物、故事、事件,像《人世间》《山海情》这样的影视作品,甘祖昌龚全珍夫妇,路生梅、张桂梅、黄旭华先生,等等这些英雄先锋模范的光辉事迹,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可视可触化,把价值观由抽象的概念、观念,转变成实实在在的,能够让人看得下去、听得进去,能深入人心,可学可行可参照的人和事。像舞剧《只此青绿》《咏春》等文艺作品,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宇宙观、人生观,人立身处世的操守和追求,是可以引导人们去相信爱、相信光,相信真善美、追求真善美的。

我们还要用制度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明晰化、确定化。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柔性,但核心价值观作为尺度标准,必须要强化、硬化、钢化。
再次,文化应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所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人们日用常行、日用而不知、日用而不觉的东西。这就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与日常生活,用体制机制来保障核心价值观建设。
最后,我们每个人要身体力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行”,将其付之以行动。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不仅“知道”,而且在自己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真正“做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国家、民族就能永远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和力量,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心愿和梦想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