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5-11-13 10:24

  编者按:大江奔流,激扬青春浪潮;薪火相传,燃动理想之光。2025年,光明网策划推出“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系列融媒体报道,邀请青年学者溯源长江沿线,探访革命圣地延安,亲历生态治理的壮阔实践,感悟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在见证山河巨变中触摸时代脉搏,生动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实践伟力,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本期视频,邀请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同媛,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及其在当代青年群体中的“破圈”传承。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王同媛,也是革命军人的后代。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这一次,我非常有幸来到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此刻,我正站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旧址里。脚下的黄土、斑驳的窑洞、墙上挂着的老照片,仿佛都在诉说着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也在生动展现红色文化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这次走访让我不仅触达了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更让我看到延安精神、红色文化在当代青年中的“破圈”传承,看到他们用青春星光点亮新的时代舞台,用青春力量篆刻新的时代印象。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先说说这旧址里藏着的“精神密码”。当年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际,正是国家危难之时,这里的文学家们没有躲在书斋里,而是挥起笔墨变成“武器”,搭起舞台当成“战场”。你看那间复原的音乐创作室,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当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用算盘辅助计算音符,创作出抗战最强音《黄河大合唱》。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这首曲子一经问世,就快速传唱全国,鼓舞了前线战士,振奋了后方群众,凝聚了民族向心力——这就是最纯粹的精神力量。周恩来总理曾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它没有复杂的编曲技术,没有华丽的录制技巧,却用最真挚的表达、最接地气的声音,呈现出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把“救亡图存”的信念传递到了每个人心里。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再看看旧址的展览区,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来参观的青年人特别多。他们不仅非常认真地了解每一件展品的历史故事,还不时和同伴你来我往地探讨在实践中受到的启发。作为老师,我特别感慨,这些年轻人不是在“打卡”,而是真正“入脑入心”。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出发前,我带学生做过一个调研,发现有不少“00 后”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红色文化。像大学生群体的“延安精神”主题摄影展、百米画卷创作大赛;还有以大学生视角切入的,为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创作的微短剧《归来方知山河重》等等。这些年轻人懂技术,更懂青年群体喜欢什么,他们用专业所长、用生活热情,让红色文化有了新的模样。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这是革命先辈用热血与信念铸就的宝贵财富,是跨越八十余载依然能点燃青年理想的强大动力。不忘历史、不忘来路,方能坚定信仰,砥砺前行。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当历史的厚重遇上青年的创新,当传统的思维融入现代的实践,红色文化不仅能 “传下去”,更能在新时代 “活起来”,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奔赴理想、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我们要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感受中国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精神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才是我们向峥嵘岁月最真诚的致敬。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红色文化的破圈与守正:从抗战强音到青年回响

出品人:杨 谷

总策划:陈建栋

总监制:吴丛丛

策 划:蒋正翔

监 制:刘梦甜

编 辑:周亚娇

鸣 谢

陕西省委网信办

陕西广播电视台

延安市委网信办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百花齐放的城市新产业:从能源依赖到双轮奔腾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从主动迎客到远播四海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迈步踏上新长征:以青春密码解时代命题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南泥湾的“进阶”之路:从烂泥开荒到科技自强

[ 责编:周亚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优化营商环境不仅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根本举措,更是打通文旅消费堵点、提升消费质量、激发消费潜能的“金钥匙”。
2025-11-05 10:52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