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林雅华解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引言:陷在手机里,是现在我们许多人的生活状态。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早上起床先刷半小时短视频,上班路上看热搜,吃饭时追热点,睡前还要刷朋友圈——我们每天至少6小时泡在手机里。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屏幕成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一条子虚乌有的谣言就能让人惶惶不安,但一个正能量的故事也能让人暖心不已。如何才能让正能量跑赢负能量?如何用一部手机,既守住14亿人的共识,又让每个人都能“好好说话”?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现代人每天通过手机、电视、电脑等设备接收的平均信息量约为74GB,远超中世纪普通人一生阅读量的总和。可以说,“信息爆炸”是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看清,在互联网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背后真正的较量是什么?从本质上来说,在这背后,就是流量推送机制与平台算法逻辑的深度博弈。当我们拆解网络谣言的传播链条之后,就会发现,平台算法以“用户停留时长”“用户历史行为”为核心指标,形成了一套精准的流量机制。所以,当你在平台上刷到猫狗视频后,平台就会一直给你推萌宠;当你点开一条明星八卦后,接下来满屏都是明星热搜。这就叫“信息茧房”。

一些平台为了追求商业利益,高度依赖算法抓取的互动数据,默认“高互动=优质内容”,而非内容的真实性。这就使得一些不实信息能在短时间冲上热搜。更值得警惕的是,有些平台为了流量,故意放大矛盾。甚至有些自媒体通过伪造冲突性内容骗取流量倾斜,导致越极端的观点越容易火,理性的讨论却反而没人看。
针对这些情况,中宣部持续深入开展各项专项行动,通过压实主体责任、深化标本兼治等举措加强传媒领域监管。中央网信办开展了“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督促指导重点平台优化信息推荐算法功能。相关平台积极响应,签署了“算法向善”南宁宣言,开发上线“茧房评估”“一键破茧”等创新功能,提升了算法推荐内容的多样性。此外,中央网信办也在持续推进“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加大处置违法违规“自媒体”账号与不良信息的力度。

当然,光靠“堵”还远远不够,关键之处,在于如何“疏”——也就是如何用更有趣、更鲜活的内容把人心凝聚在一起。
近期,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黑马之姿席卷全网,被网友戏称为“苏超”。除了精彩的赛事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官方搭台、网民共创”的“热梗文化”。这些“网梗”用轻松幽默的话语打破了传统宣传的严肃感,以赛场内外民众的真实共鸣广泛凝聚了共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优秀的舆论引导不是单向灌输,而是以情感共鸣为纽带、以创新表达为桥梁、以价值引领为目标,让正能量在大众参与中自然生长。因此,主流声音不仅要正确,还要“会说话”;不仅要讲道理,还要会讲故事。

那么,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故事应该怎么讲?
我想先举几个我感受很深的例子。去年6月,嫦娥六号探测器从月球背面为人类带回了首份月壤样本。当直播画面中五星红旗在38万公里外的月表飘扬时,弹幕瞬间被“此生无悔入华夏”刷屏。更令人动容的是后续的“民间追月行动”。这场跨越年龄、地域、职业的集体共鸣,印证了今天中国故事的深层次逻辑——国家叙事与个体情感的同频共振。正如网友在神舟二十号发射时的留言:“我们刷的不是弹幕,是14亿人心跳的轨迹。”
通过这些生动案例,我想,讲好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故事,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
第一,“切热点”。
当社会问题得到舆论广泛关注时,必须第一时间亮明观点,主动切进舆论情绪。比如,今年3月泸州发生地震,震后10分钟官方账号就发布了震中定位图,标注“暂无人员伤亡”的初步结论。如此一来,谣言根本没机会冒头。这就不仅“抓”住了人,更牢牢抓住了舆论的主动权和舆情的主导权。
第二,“有温度”。
也就是“既要有铁的事实、好的道理,还要有一颗跳动的心。”主旋律故事的内核越硬,切入点越是要软,因为人是主旋律故事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们的主流叙述除了聚焦权威数据、重磅政策之外,一定要走入民间,讲好我们这个伟大时代中普通人的故事。

大家还记得吗,去年有一个河南安阳的农民大姐,因为一个想要出去看一看的朴素愿望,成了火爆全网的“麦子阿姨”。她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就是“种完这茬麦子,往南方走一走!”后来,在热心主播和许多网友的接力帮助下,“麦子阿姨”终于在开满鲜花的云南找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种模样。因此,网络连接的不仅是信息与话语,更是温暖的人心。
第三,“接地气”。
青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网络传播的重要受众群体。主旋律的故事要在讲述的年轻态上下功夫,润物无声地将主流价值植入青年受众的“思想内存”。比如,在讲“新质生产力”时,可以说“国家要搞‘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计划’,这可不是让你们当‘人形GPT’,而是要把‘小镇做题家’升级成‘大国造物者’!”这样活泼生动的“热梗”不仅让党的方针政策得到了最接地气的解读,同时也极大增强了网络传播的效果。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今天的中国,超过11亿人在用手机上网,我们每个人的指尖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我们的每一次点赞都是一种选择,我们的每一次转发都是一种态度。当我们点亮手机屏幕的那一刻,当我们留下温暖留言的那一刻,就已经点燃了一支支耀眼的火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点点星火,汇聚成炬,这就是中国力量!”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