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与光明网联合推出“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党校公开课第十四季)专题视频。
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战教研部副教授叶子鹏解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引言:2023年夏天,我前往新疆和田调研。从和田市区向东行驶100公里,有一个名叫“石榴籽村”的小村庄,因盛产石榴小有名气。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石榴籽村”的全国人大代表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从每家多少地到地里种什么,总书记的细致关怀,温暖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石榴”和“石榴籽”的关系,正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后,从实地考察调研到召开重要会议,再到作出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行全面部署、持续推进。那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究竟有着怎样的深刻内涵呢?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信念相通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

前不久,按照教学安排,我跟随党校的学员们一同前往“长安街上的最炫民族风”——民族文化宫参观。这座由毛泽东同志亲自提议建设的“共和国第一宫”,自1959年10月6日建成并对外开放以来,便成了中国多民族团结的象征与文化地标。正在这里展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中,“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令人印象深刻。整个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历史。从先秦时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朴素认知,到汉唐盛世胡汉交融的开放气象,从元朝“混一南北,胡汉一家”的政治实践,到近代以来共御外侮的壮烈篇章,各民族早已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在我们脚下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在当代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夯实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才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才能凝聚起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大家不会忘记,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民族地区312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全面小康。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迎来了历史性变迁。事实证明,只有各民族团结如“石榴籽”,才能实现国家兴旺、社会安定、人民幸福。
去年年底,“读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共同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这是“读懂中国”大会举办八届以来,首次以“读懂中华民族”为主题举办专场活动。我在研讨会现场感触颇深:全球知名政治家、学者、业界领袖及国际组织代表等嘉宾云集,随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效日益为世界所瞩目,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一些西方代表开始尝试跳出此前主流的“俯视”视角,转而进入中国语境和中国实践,以更为客观、理性的态度研究和评判中国发展。现场许多嘉宾都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滋养了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以为然。

我们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可久可大、根深叶茂,正是源于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我们既有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也有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还有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正是这些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可见可闻、血肉饱满、具体实感的,它融入了雪域高原、东海之滨,融入了北国边疆、南海群岛,更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各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合力,这样的中华民族一定无往不胜,这样的中国未来一定光明可期。
我相信,“籽籽同心”,一定能盛开民族“团结花”。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