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钟智威(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潘春玲(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文化发展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厚的民族情怀和宽广的战略视野,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大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提出,制定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廉洁文化走进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推动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成功密码,是厚植新时代廉洁文化沃土、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深刻认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自先秦以来,廉洁开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要求。中华文明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不同维度中诞生出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瑰宝,型塑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廉洁文化符号坐标,内容涵盖于个人情操、政治品格、社会风尚等多个方面,形成对于廉洁从政与廉洁治世的美好追求。廉洁文化作为在中华文明千年发展史中积蓄、凝结、传承而得来的文化宝藏,早已内化为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自觉的文化基因。
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挖掘历史文献、文化经典、文物古迹中的廉洁思想,整理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根据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要求,对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有为坚守与有效继承,让廉洁基因得以代代相传。
充分挖掘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内容资源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根植于中国大地,产生于中华民族的日常实践,包含了廉洁为人、廉洁从政、廉洁治世的良好道德追求,型塑出独具中国话语特色的廉洁元素与廉洁表征。通过对这一系列传统廉洁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从中萃取古老文明的廉洁精华,可以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培育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
以“持廉守正”塑造个人清廉形象。个体清廉是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实践展开的逻辑起点,涌现出众多的清廉典范,树立起不朽的廉洁丰碑。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十分注重个人清廉形象的塑造,将个人清廉品格视为无价之宝,这其中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视崇俭戒奢为立身根本,有“公生明,廉生威”将公正清廉为做官要求,有“一丝一粒,我之名节”来深刻揭示廉行之必要,形成诸如包拯、海瑞、于谦等清廉楷模为典范感召,总结出刚正不阿、克己奉公、防微杜渐等个人清廉精神内核,呈现以个人廉洁自守的德行塑造引导社会大众见贤思廉、自觉践廉。这些体现个人廉洁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为新时代涵养个人廉洁品行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把“廉为政本”视为政治清廉根本。中国历史上积累的清廉治国智慧,是中华政治文明的重要遗产。回顾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实践历程,其从思想育“廉”、制度构“廉”、实践用“廉”、文化润“廉”的四个维度展开,例如《晏子春秋》以“廉者,政之本也”提炼出“廉政”的重要内涵,《周礼》中提出了“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和廉辨”的廉政具体概念,以“廉堂”一词代指朝廷来象征执政者对于公正廉洁政治环境的追求等,显示出以具体化、可行化、生活化方式进行廉洁政治塑造。这一系列廉洁政治概念所具有的进步意义,都值得我们当下廉洁文化建设予以借鉴参考。
用“崇德尚廉”凝结社会廉洁认同。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在多层次、立体化的价值传导与制度实践中,将“廉”视为理想社会的应然形态。从曲阜孔府中以“戒贪图”形象塑廉、到《爱莲说》中透以“莲”符号托物喻廉、再到《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中以家训微言警廉,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侧重从小、从细微处传递“廉”的概念,与此同时,中华传统廉洁文化还注重制度约束与道德教化同步进行,通过监察巡视体系构建、考核选任机制完善、严厉惩处贪官污吏等方式,将廉洁理念贯穿于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促使着崇廉尚德的良好社会风气孕育形成。对于新时代建设廉洁社会的要求而言,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中的这些思想和理念,同样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发挥重要作用。
廉洁文化传播的路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督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现代转型,是将提炼出的优秀文化之“质”,结合于当代社会发展之“形”,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风尚,可通过聚焦文化传播力、吸引力、感召力等方面的提升,结合宣传方式、展示方案、表现途径等方向上的扩展,将传统廉洁文化提供的丰厚资源更好服务于当今社会发展。
提升廉洁文化内容数字供给能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数智时代的探索与发展,为文化应用与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技术驰援。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现代转型,可瞄准构建对应化、精细化、长效化的文化应用与传播方向,借助微博、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在新技术加持下,通过廉洁文物的三维建模、廉洁典籍的数字收纳、廉洁话语的生动演绎等形式,善用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等实施机制,促使廉洁文化浸润人心、培根铸魂的作用更好发挥。
依靠廉洁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创新发展,不仅限于内容层面的理念扩充,更在于文化空间的创生演进。以不同地域独具风格的传统廉洁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塑造廉洁“金招牌”等形式,以极具特色的廉洁形象LOGO、图文并茂的廉洁宣传手册、寓廉于乐的廉洁歌舞剧目、廉洁教育基地等,通过场景化叙事、沉浸式传播的方案实现“倡廉于无形、润物于无声”的传播效果,将廉洁文化的育人功效更好发挥出来。
构建廉洁文化传播联动矩阵体系。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丰厚内容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资源基础,要将这一资源推荐出去、传播开来。各级宣传部门可以统筹廉洁文化传播资源与传播矩阵建立,通过在公众聚集场所投放“清廉公益广告”、借助公共交通工具打造“廉洁主题专线专列”、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布置“清廉文化教育主题展”等途径,以大众看得见、听得清、有感悟的方式讲好廉洁故事、发好廉洁之音。同时,还应注重构建廉洁文化传播效果反馈评估体系,开展常态化廉洁文化检查督导,及时评估公众对廉洁文化的理解与认识程度,将“持廉守正”的传统廉洁文化精华更好地体现并应用到新时代发展中。
【2023年度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研究”(23LLDJB073)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