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杜俊华(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彬力(重庆大学红岩精神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博士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置于突出位置,并明确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为“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袤,其中不少山地更是多民族聚居的重要区域。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民族禀赋,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山地农业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政策引导下,多地依托独特气候与土壤条件,逐步形成了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基础,为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实现山地农业现代化贡献了力量。立足现有基础,面向“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尤需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强化科技赋能、推进生态保护、深化政企协同等方面协同发力,奋力走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释放特色效能
一是“错位发展”,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是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立足区域禀赋与民族特色,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产业发展路径。与此同时,要给予种粮农户和经营主体更多支持,精准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的发展历程正是这一路径的生动体现。该地虽拥有丰富的山地资源,但过去长期受限于传统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未能充分释放。后来植物研究专家发现,麻江的酸性土壤和温润的气候与北美蓝莓原产地高度相似。自此通过引入适种的蓝莓品种并攻克关键育苗技术,麻江县成功打造“麻江蓝莓”区域公共品牌,开发出蓝莓干、蓝莓酒等系列产品,建成集蓝莓种植、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年产值突破8亿元,带动3.6万群众人均增收1.2万元,成为民族地区山地农业特色化发展的范例。
二是“串珠成链”,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一方面,完善产业链条。可以联合科研力量构建技术协作网络,按“种养—加工—销售”优化布局,升级冷链设施与通道,降低农产品损耗;整合区域品牌资源,注册公共品牌、推动特色产品申标,建立统一标准与溯源体系。比如,重庆渝东南民族地区深挖“黔江蚕业”品牌、产业基地及技术支撑,推进桑蚕种养加工联动,并开发特色制品与衍生产业,联动文旅资源发展桑文农旅,构建起了蚕桑丝绸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有力推动了山地蚕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深化产业融合。挖掘民族文化与农业结合点,比如通过探索“农业+研学+文旅”模式,培育特色食品品类,开发主题体验线路等,推动民族风情、农耕文化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根基
一是优化路网布局。结合民族聚居区产业分布优化路网布局,推进行政村宽幅硬化路建设以提升产业基地连通性,在中药材、茶叶等重点基地合理布局临时装卸点,配置小型电动转运设备破解人力背运难题,打通产销“最后一公里”。
二是健全灌溉系统。针对高海拔村寨灌溉缺口,结合山地地形布局蓄水池与管网系统,优先保障中药材、有机稻等核心产业用水,推广石柱中益乡“沟渠连池、梯次蓄水”模式,在坡耕地建设生态沟渠兼顾灌溉与水土流失治理。
三是强化能源信息保障。按需在偏远村寨增设电力设施并配备应急发电设备,保障农产品加工企业稳定用电;推进移动基站与物联网设备覆盖,在桑蚕、中药材等基地部署温湿度、病虫害监测系统,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
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增强发展动能
一是推广适配技术。联合科研机构攻关山地农业技术瓶颈,培育耐高寒、抗病农作物品种,开发小型无人机植保、轻简化栽培等适配技术,组建“农技人员+民族民间能手”服务团队。
二是培育专业人才。常态化开展种养技术、农机操作等培训,优先培育青年农民与返乡人员,通过银龄返聘、专家驻点、大学生村官定向培养等多种途径,不断充实基层农技力量,建立健全农技人员与经营主体、农户的结对服务机制。例如,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依托肉牛养殖主导产业,合理布局田间学校,开展针对性养殖技术培训,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官加入农技队伍,有效落实技术人员与养殖户的结对服务。
三是发展山地机械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研发适配山地的小型耕地机、便携式采摘机等装备,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机租赁与维修服务网络,推广“区县统筹+乡镇托管+村社共享”模式,推出适用小农户的农机服务套餐,切实降低机械使用成本,全面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强化生态保护措施,提升可持续性
一是推行生态种养模式。结合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中药材等重点产区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扩大传统堆肥技术应用规模,严格规范农药化肥使用标准,同步建立农业投入品溯源管理体系,切实保障产品生态品质。
二是推进山地生态修复。严控25度以上陡坡耕地开垦,对已开垦区域实施退耕还林或生态化改造,针对零散水土流失点结合地形建设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
三要发展循环农业经济。重点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布局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依托合作社统一收集、加工并低成本供应有机肥;大力推广桑枝养菌、蚕沙制肥等典型循环模式,推动实现规模化发展,构建“种养废弃物-资源-农产品”的闭环利用体系。
凝聚政企协同力量,强化保障支撑
一是优化政策扶持方式。设立民族山地农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与生态保护领域。对民族特色加工企业落实税收优惠,借鉴“政府建棚、农户租棚”模式,将专项资金用于建设标准化大棚、加工车间等生产设施,通过低价租赁降低农户经营成本。
二是构建多元市场服务体系。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电商、餐饮等行业协会通过直播带货、线下展销拓宽销路;加快公共品牌商标注册与运营,完善产品分级标准,提升民族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联合国企签订甜菜长期订单,建立价格补偿机制,引导电商协会直播带货拓宽销路。广东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注册“连南瑶山鸡”公共品牌,完善分级标准,通过线下展销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民族地区山地农业是我国农业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区域经济振兴与农民持续增收,更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筑牢国家粮食与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多方面战略意义。这一进程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山地农业的独特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根基贡献智慧与力量。
相关阅读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五年规划:解码中国发展奇迹的制度密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塑造外部环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谈】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