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季俊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多渠道挖掘潜力,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加大欠薪整治力度,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关键一环,其就业直接关系到民生保障、人才效能发挥与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就业市场格局的演变,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主动选择暂缓就业,或游历考察,或继续备考,或等待更好的就业机会。这种“慢就业”现象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日益凸显。而有效治理慢就业现象,正确引导“慢就业”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迫切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社会各方协同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长效化的治理体系。
高校前置引导:从“授业解惑”到“职业领航”的体系重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应对“慢就业”问题上应承担基础性作用。当前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仍存在“重毕业季突击、轻全过程浸润”的问题,指导内容同质化、理论化,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这种指导与需求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陷入方向迷失、准备不足的“被动慢就业”状态。
为此,高校应以系统思维推动就业工作重心前移,将职业规划有机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应构建分阶段递进的个性化职业生涯教育链条: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专业认知与生涯启蒙教育,通过行业讲座、校友分享等形式建立对专业的初步认知;对大二、大三学生,强化职业探索与能力储备,组织企业开放日、职业技能工作坊等活动,鼓励参与科研竞赛以明晰职业方向;在毕业季,转向精准求职服务,提供简历优化、面试培训等实战支持,并建立求职困难学生帮扶机制。通过上述指导链条,帮助学生循序渐进认识自我、探索职场,降低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慢就业”现象。
同时,必须大力推动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壁垒“拧成一股绳”。专业教师除传道授业解惑外,更应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引路人和同行者。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融入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发展趋势与职业前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与职业向往。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着力构建一支由资深专业教师、名企高管、人力资源专家、优秀校友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高水平”就业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从思想观念、专业知识到求职技能的全方位支撑,实现“三全育人”在就业领域的落地生根。
社会实践紧密衔接:搭建“增智强能”的实践平台
“慢就业”现象部分来源于毕业生存在的“职场恐惧”或“能力焦虑”。他们可能因担心无法胜任岗位、不适应职场环境、或对行业认知模糊而选择暂时观望。破解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为学生创造更多高质量的见习、实习与实践机会,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平稳过渡与能力衔接。
政府层面,应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就业工作新形势,强化宏观政策引导与托底保障职能。一方面,要坚决贯彻落实“多渠道挖掘潜力,加强稳岗促就业工作”的要求,通过更具激励性的税收减免、社保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广大企业,特别是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开发并提供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实习岗位与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必须从战略高度“切实抓好民生保障”,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从宏观上创造更多知识密集型、技术含量高、适配青年人才特点的优质岗位,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要“加大欠薪整治力度”,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保障毕业生合法劳动权益,消除其后顾之忧。
企业作为用人主体,应更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更主动有力地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短期看,应加强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放更多的实训、实习岗位,推行“企业导师制”,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刀真枪地锻炼。企业招聘应秉持诚信原则,不设虚假招聘需求,不以刷面试KPI为目的,真诚地为毕业生提供踏入社会的第一块基石,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长期看,一个包容、开放、支持新人成长的实习环境和企业文化,是帮助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素养、建立职场自信的关键一环,也是企业提前锁定优秀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明智之举。
观念转化与规范并重,分类治理慢就业现象
首先,社会各界应正视“慢就业”可能蕴含的积极意义。“慢就业”现象不应被简单视为逃避就业竞争,它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方面,“慢就业”可能承载着个体对未来成长规划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暂时退出激烈的求职竞争,毕业生可以厘清自身兴趣、能力与长远目标,并通过学习技能、考取证书等提升专业素养,增强其未来职业匹配度与竞争力,从而帮助其实现更为理性、契合内心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慢就业”为毕业生提供了适应身份转变和心态调整的时间,有助于缓解长期累积的压力与社会角色变化带来的焦虑,以更为从容的心态理解社会、认知自我,进而塑造健康、可持续的职业观念与生活态度。因此,全社会应摒弃“单一节奏”的就业评价标准,转而营造理解、尊重个体差异的文化氛围。只有树立更加多元包容的观念,才能真正释放“慢就业”所蕴含的积极价值,形成一个更加健康、包容、开放的就业生态。
其次,引导主体需多元化、协同化。面对日益多元化、灵活化的就业形态,如平台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全社会应共同树立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新型就业观念和职业价值观,破除“一次择业定终身”“唯编制论”等传统思维定式,倡导现代职业观念,为毕业生营造更为宽松、理性的择业环境。高校职能部门需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专任教师应在课程思政与日常育人中,有机融入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教育;优秀校友的榜样力量因其贴近性、真实性,能对在校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渗透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家庭应成为毕业生情感支撑的温暖港湾和稳定后方。面对子女的“慢就业”选择,家长需避免过度焦虑和简单指责,而应以更加尊重、理解、包容的心态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分析利弊,提供建设性意见,并配合学校、社会各方力量,为其提供坚实的心理后盾和必要的精神与物质支持,帮助他们在审慎思考后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最后,社会舆论应加强正面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各类媒体应积极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一线、中小企业、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建功立业的先进事迹,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应理性、客观地看待“慢就业”现象,避免将其简单地标签化为“躺平”或“啃老”,既要认识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个体困境,也要尊重部分毕业生基于长远规划的主动选择,为年轻人创造允许试错、鼓励探索的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
构建长效机制:推动从“跟踪帮扶”到“动态优化”的治理升级
治理“慢就业”难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可持续的长效工作机制。
建立毕业生长期跟踪与反馈机制至关重要。高校的就业工作不能止步于统计和上报初次就业率。应对毕业生离校后1至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职业发展路径、薪资水平、专业对口率、职业满意度等进行持续追踪和科学分析。这些一手数据是评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检验就业指导成效的“试金石”,能够获得关于就业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动态、课程设置合理性的宝贵反馈,可以倒逼高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前瞻性调整与动态优化,形成从就业市场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的闭环,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同时,要加大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精准关注与持续帮扶力度。对于这部分群体,应避免简单化的“催就业”,而应秉持人文关怀,提供持续的精准帮扶。如持续推送有针对性的岗位信息、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求职心理疏导服务。另外,高校要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搭建便捷的政策咨询与保障平台,为往届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过渡性岗位等就业服务,帮助他们实现从“慢就业”到“好就业”的转变。
【本文系2024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发展型资助赋能贫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机理、效应与优化对策”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