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国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机关党委宣传处)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把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提高到了新高度。我们要始终坚持“第二个结合”,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融会贯通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贤哲深刻洞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历史规律,将民为邦本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将为政以德作为中国传统治理的精神内核,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传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成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继承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围绕坚持人民至上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作答“人民之问”的伟大实践中,切实将人民性的价值导向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更加广阔的前景。
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并耕而食”到“天下大同”,不仅反映人们对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的渴望,以及对安定生活的期许,也为今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源泉。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围绕共同富裕作出重大理论创新,既来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既高扬历史自信又彰显文化主体性。
从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境界到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注重把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提倡通过内在道德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由此形成了以厚德载物、明德弘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道德思想,这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有效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引领作用,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向来认为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董仲舒的“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等,都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命运与共的紧密联系。马克思用“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表达了自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恩格斯也曾警告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逻辑统一,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精华,以其深刻的辩证法和卓越的实践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也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一统”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深刻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其以“和而不同”的思想不断包容、吸收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特性使得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同时,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互补互通,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维系与建构的牢固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民族领域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形成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从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管子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孟子讲“仁者爱人”,“六尺巷”中蕴含的“谦和礼让”理念代代相传。与邻为善、亲仁善邻成为华夏儿女遵循的交往之道。“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成为中国人处理自身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立场,对于当代基层治理、国际关系、国际交往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我们所追求和坚守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念存在着显著的内在契合。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对“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一悠久理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体现出不同于西方世界对于国际关系本质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反映出“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智慧,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光辉旗帜,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文化创新创造放在突出位置。“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生命,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使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民族的血脉、文明的底蕴,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意蕴。我们要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