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开年以来,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取得实效。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光明网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推出“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系列视频,聚焦九项重点任务取得的成绩与发展新机遇,解读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向新向好的动力来源,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本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养老与社会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宝解读“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林宝。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年轻朋友都在竞相“打卡”家门口的社区食堂,大家还纷纷把“打卡”体验分享到社交平台上。“方便、实惠、卫生、好吃、菜品多”,类似的评价几乎刷屏。其实说起来,社区食堂一开始是为老年人而建,主要是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没想到因为物美价廉而悄然走红,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蹭饭”。这当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居民的生活更便利了,食堂的生意更好了,这种良性循环就能让食堂持续地办下去、把服务不断提上来。
小小的社区食堂,连着民生和民心。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惠民实事还有很多。比如,随着全国各地“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加快建成,咱老百姓家门口的便民服务越来越丰富,便利店、生鲜市场、理发店、药店、健身房等随处可见。不论是带娃溜娃、日常购物,还是问诊买药、休闲锻炼,都有了更便捷的去处。“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把更美好的生活“圈”在了居民身边,也进一步点亮了城市经济、激发了发展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一方面,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因此,党和政府始终把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这是由民生事业的重要性决定的。保障民生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社会安全稳定,而且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工程本身就是重要的投资领域,能够直接带来经济增长。同时,随着老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升,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也会得到提升,进而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这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翻开今年上半年的财政账本,民生领域“做加法”十分醒目: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2%,教育支出增长5.9%,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3%……从提高小微企业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到发放就业补贴、育儿补贴、困难群体救助金;从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到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地;一笔笔真金白银、一项项有温度的实招硬招,化作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蓝图逐项落地。这些具体可感的改善,都在为中国经济的行稳致远积蓄底气、注入信心。
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对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保民生就是促发展,将民生保障作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源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拿出切实举措。在资金使用方面,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投入民生领域。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民生领域的积极性,增强民生事业的可持续性,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新农人“种”出乡村振兴新“丰”景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破题!平台经济走出“成长烦恼”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中国消费赶“潮”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