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开年以来,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取得实效。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光明网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推出“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系列视频,聚焦九项重点任务取得的成绩与发展新机遇,解读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向新向好的动力来源,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本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海鹏解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张海鹏。把钱存银行,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把粮食存进“银行”,大家见过么?这张照片里的场景是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北街道罗竹村,村民把收割后的稻谷直接存入村里的“粮食银行”。在这里,粮食可以随用随卖。村民不仅不再为稻谷的收、晒、存、销而烦恼,还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一举多得。而把这个好模式带到罗竹村的,是几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
今天,大家对“新农人”可以说是很熟悉。他们大多是年轻人,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把种地从“体力活”变成“技术活”,从“靠天吃饭”变成“看天管理”。有了他们的智慧和付出,田间地头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让无人机飞一圈就能迅速完成大面积施肥,使用一部手机就能监控蔬菜棚内的湿度、温度、虫害等情况,依靠电商直播就能把土特产销往全国,农业生产和经营越来越科学高效。更值得欣喜的是,去广大农村地区当一名新农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根据农业农村部统计,2019年至2024年,全国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人员的数量从850万人增加到1300万人。
为什么新农人会成为新风尚?简单来说,这是年轻人与乡村“双向奔赴”的结果。一方面,年轻人的就业选择更加多元,越来越多人愿意到基层锻炼自己、快速成长。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越来越多乡村环境变美了、生活也便利,不仅成为“诗和远方”的具象化,而且涌现出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再加上各类政策的大力支持,就对许多年轻人返乡形成了拉力。从更深层次讲,新农人返乡不仅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更是城乡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这一现象生动地反映出,我们的城市与乡村正在加速融合中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当前,新农人已经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从城市带来知识资本、创新活力以及市场触角,会给乡村振兴乃至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动力呢?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刚提到的——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新农人把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引入农业,让农业生产更智慧、管理更精准、产品更绿色。他们还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熟悉城市和乡村的消费需求,既能更精准把乡村的优质农产品、旅游资源、文化产品等对接到城市,也能更好把城市的信息、技术、文化资源、时尚生活等引入乡村,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他们在乡村创业和生活过程中对高速网络、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休闲空间等更高的要求,以及对家电、汽车、文化娱乐等较强的消费需求,倒逼地方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带动了本地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新农人返乡减少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促进了社会稳定,不少年轻人还担任了村干部,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了村级治理的现代化。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充足的人才,也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要要求的有力抓手。当前,越来越多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成功案例,已经形成了示范效应。为此,我们还要不断完善返乡创业就业的支持政策,不断改善乡村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吸引更多有想法、有能力年轻人来乡村发展,来乡村生活。同时,我们也鼓励更多有意愿的年轻朋友,一起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