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开年以来,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取得实效。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光明网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推出“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系列视频,聚焦九项重点任务取得的成绩与发展新机遇,解读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向新向好的动力来源,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本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尹振涛解读“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尹振涛。在“买买买”的网购时代,我想大家的手机里或多或少都装有几款购物软件,时不时还会守在直播间里“扣1”,热衷于抢购网红商品。前两天,我的邻居张阿姨就跟我感慨:“现在不爱出门,在直播间也能买菜,特方便!”可接着她又叹气道:“上周买的土豆放两天就发芽,找了客服,对方却说‘生鲜不退’,这售后的事儿可咋这么难?”
张阿姨网购中感受到的快乐与烦恼,其实也是平台经济的成长与烦恼。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特别强调,加强监管,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平台经济,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各类生产生活服务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大家熟悉的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移动支付、工业互联网等等。从本质上看,它是用“数字血管”把生产、流通、消费的“神经末梢”全都连接起来,使经济循环的各个环节更加畅通,更好激活经济增长的“一池春水”。举个例子,我在陕西丹凤县挂职时就观察到,好多以往“养在深山无人知”的秦岭中草药,如今通过电商平台就可以走出深山、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全球。搭上“互联网快车”,小个体连上了大市场,土特产变成了致富果。
这就是平台经济的魔力、魅力和能力,它不只是“买买买”的工具,更是数字经济的发动机。咱们老百姓动动手指,在手机上点一点,就是在参与一场全球规模最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大潮。
当然,热闹背后也有烦恼,平台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有“成长痛”。一方面,线下实体遭遇线上流量短期挤压,社区小店、传统商超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成了新课题。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人员,用汗水支撑着平台的高效运转,却常因“身份模糊”而陷入保障缺失。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数字鸿沟、数字安全等问题。当年轻人熟练用“指纹支付”“刷脸购物”时,还有近1亿老年人、偏远地区群众,被挡在数字便利的门外。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数字基础设施落后之间的矛盾,现有劳动关系及法律法规跟不上、农村数字网络化基础不足以及对数字经济监管创新举措不够,共同构成了平台经济“成长痛”的核心症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平台经济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兼顾当前,补齐短板、强化弱项,营造创新环境,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平台经济不能是“脱缰的野马”,既要让它跑起来,更要让它跑得稳、跑得好、跑得远。而破题的“钥匙”,就是要平衡好活力与秩序、创新与规范。
要“守秩序”。强化平台主体责任,对直播间虚假宣传、大数据杀熟、数据滥用、不公平竞争等老百姓深恶痛绝的乱象,持续精准严厉打击。
要“讲融合”。鼓励平台利用数据和技术优势,为小店、工厂、农场赋能,帮助它们打通线上销路、提升管理效率。
要“有温度”。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要探索更符合其特点的权益保障机制,让“算法”也有人情味。
要“强创新”。引导平台企业不要总盯着流量“内卷”,要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星辰大海”。
平台经济的成长可能会遇到风雨,但必将云开雾散、光芒四射——因为我们始终相信,在有效的治理框架、明确的发展导向和持续的创新驱动下,我们一定能走上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新农人“种”出乡村振兴新“丰”景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