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裴伟(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表面一字之别,却体现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格局再拓展。而对职业院校而言,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围绕课程、课堂、网络、社会重构逻辑链条,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思路、方法,构建符合职教特色、贴近学生实际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技术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立足职教特色,构筑完善思政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职业院校“善用大思政课”,必须紧扣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政治性与职业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构筑完善的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体系。
推进核心课程体系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系统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等重大课题研究。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史融入思政课程,在深厚的知识底蕴和人文情怀中讲深讲透讲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化。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机制,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将职业道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工程伦理、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创建“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课程思政格局,形成“专业+思政”多元协同育人效应。
推进校本课程特色化。依托地域产业资源、产教融合平台,开发地方特色、行业特征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将“四史”教育与行业发展史、技术创新史有机融合,拓展具有职教特色的思政课程资源体系。
深化教学创新,塑造职业教育思政课堂新样态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善用“大思政课”,必须立足于怎么把“道理”讲清,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既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又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实现思政课内容逐次升高、螺旋上升,持续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断提高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吸引力。尤其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特质,思政课堂要构建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课堂教学新样态。
主课堂推行情境化教学。采用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模拟等方法,创设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情境,在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实现价值认同。针对专业群特点,紧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开发制造强国、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专题化内容,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
第二课堂开展项目化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技能竞赛、实习见习、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项目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主动参与的行为执行力及价值判断力。
虚拟课堂融入沉浸式体验。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仿真思政项目,建设智慧思政教室,打造“云上思政”平台,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代入感,让思政课与现代职业教育同频共振。通过“三个课堂”的内外联动,推动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范式转型,提高“抬头率”和“点头率”,提升思政教育吸引力和说服力。
强化数字赋能,拓展职业教育网络育人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融媒体时代,丰富的新闻资讯不断刷新和拓展学生认知,但同时信息的开放性、多元性、碎片化,也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作为“数字原住民”,网络这一新的社会存在形式必然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职业院校要准确把握这一特征,将网络空间打造成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主动权。
树立数字思维。建设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优质数字思政资源库,扩大数字教材、微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金课等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供给,注重从小切口入手,将微观的情感体验巧妙融入宏大的政治叙事,打造一批“短、实、新”职教网络精品。
建好网络阵地。依托专业学习平台、官方新媒体信息化平台、学校官网等,发布信息、展示成果、交流互动,打破时空界限和认知边界,以价值正、立场正、风气正为主旋律,抢占意识形态主阵地。
净化育人环境。加强网络动态管理和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建立网络思政内容生产、传播、反馈机制,举办职业院校学生网络文化节,组建师生网络评论员队伍,将网络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明辨是非能力。通过数字赋能,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让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成为思政课育人的最大增量。
注重社会育人,促进思政教育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深化职业院校思政课改革,要聚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资源,增强育人合力,真正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获得启发、汲取力量。
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基地。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现代企业、实训基地、城乡基层社区等资源,绘制“大思政课”数字地图,提供多样化实践教学场景。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开展“重走长征路”“重温赶考路”“寻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等系列研学活动,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坚持“开门办思政”,主动聘请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等加入思政队伍,开好“新质生产力大讲堂”“同上一堂课”“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思政大课。
加强实践过程指导与成果转化。引导学生将实践见闻、调研数据通过分享、答辩、展览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将个体的切身感受转化为群体的学习成果。通过从“知”到“行”再到“知”的不断深化,引导广大学生走好技能报国之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勇担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