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谫博(陕西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对文化建设作出专题部署。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会有关文化建设的部署要求,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和支撑作用。
增强文化自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诞生的根基与土壤。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当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积淀、传承、创新和发展,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开辟、探索、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既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实际需要,也反映我们党主动自觉的思想建构,是应然和实然的统一。经由结合,使我们在“以史为鉴”“以史为戒”中秉承中华文化的历史和实践智慧,打开新的理论、实践和政策创新空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一是回溯历史,汲取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聚焦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揭示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清晰脉络,解读中华文明独特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的成因及其内在演化规律,破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突出问题,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二是立足当下,巩固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及时反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与成功经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相互成就的历史和现实,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精神力量。
推动文化繁荣,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数字阅读成为新时尚,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差距明显缩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同时也要看到,在流量已经成为核心商业模式的时代,文旅产业传统的线下经营与服务模式持续遭遇着规模化发展之痛、科技化转型之困,文旅资源的融合转化利用以及生态、人文环境的协调还有待改进。
赓续中华文脉,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化形态的赋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同步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既不能吃传统文化的老本,也不能满足于当前的文化建设成果,而是应当不断赋予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需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一是融合科技,呈现文化演绎的丰富样态。利用AIGC、AR/VR、5G+AR、5G+VR、人工智能、3D空间、GPS等数字媒体技术,全面推进旅游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推出更多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的旅游项目,推动文旅产业“井喷式”增长。建立国家级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好已建成的国家版本馆北京总馆及西安、杭州、广州3家分馆,做好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版本征集、收藏、保护、修复,以数字形式对中华历史文化文物资源进行保存、展示和管理,用数字化、场景化、艺术化的展陈表现手法,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二是构建平台,提供文化服务的云端便捷服务。搭建覆盖全国文化机构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构建适应数据要素特征、促进数据流通利用、发挥数据价值效用的数据基础设施,支持数据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构建、资源购买、数据共享,加快乡村文化振兴数字化建设,确保数字公共文化的个性化服务、精准化配送、数智化管理。推动文化产业与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培训刺绣、雕刻、剪纸、泥塑、服饰、饮食等地方性民族性文化产业手工传统技艺,最大程度地保留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精髓,在文化的城乡互动中还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传播中华文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面对国际形势复杂变化,如何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亟待破解的难题。同时,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宣传方式的迭代更新,也考验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稳民心、稳思想、稳预期的应变能力。
面对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复杂、突发舆情考验与诸多所谓价值体系,亟待建立文化战略安全应对体系,摒弃“文化自卑”与“文化自负”,掌握中国文化的自主解释权,有力发挥全球化助推国家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积极方面,化解应对全球化引发国家民族间文化摩擦与冲突的消极方面,在推进综合创新中增强主流话语的说服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既要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杜绝文化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又要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糟粕,杜绝绝对主义的全面肯定,更好地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极作用。特别是要创新中国叙事话语体系,积极推动对外文化交流和互鉴,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坚持分众化国际传播,针对不同区域国别和受众特点讲好中国故事,广泛凝聚国际社会共识,营造支持中国改革的国际舆论氛围。定期跟踪梳理海外中国研究机构的研究动态,利用重要国际会议或论坛搭建中外改革研究合作交流平台,引进来又走出去,改善我国在学术自主性、创新性与话语权等方面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匹配的困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共塑兼容并蓄的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