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裕雄(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赛事经济发展。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育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同时,各地陆续出台了加快发展赛事经济的支持政策,未来政策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强。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赛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的体育产业中的重要亮点,围绕赛事形成了众多融合性消费产品和融合性消费场景,增加了消费活力,为扩内需、促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赛事经济的内涵和作用在不断拓展
赛事经济传统上被理解为举办赛事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应。其中,经济效应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主要是增长效应,即基于参赛和观赛行为所产生的引致性消费需求、办赛所产生的投资需求最终扩大内需带动增长;从中观层面上来讲,主要是带动了包括文、体、旅、商等相关产业的增长,以及基于设施改善和城市营销所带动的办赛区域的发展。社会效应则主要包括赛事所带来的就业增长、居民幸福感和社区凝聚力提升等方面的效应。但近年来,我国赛事经济的发展实践已经远远超越了上述传统的理解以及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经验,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赛事经济发展道路。
我国赛事经济的内涵在创新中不断深化拓展。按照传统的经验认识,赛事经济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赛事带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从而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在此过程中,赛事是核心“吸引物”,其他消费则是参赛或观赛过程中引致产生的关联性消费需求。这种模式的只有一个主角,就是“赛事”,或者说高度依赖于赛事自身的“吸引力”。而近年来,我国很多赛事经济案例中,成为“吸引物”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赛事”,而是通过“赛事+”所形成的整体性的融合性消费产品或融合性消费场景。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赛事本身的吸引力不足,也完全有可能通过融合性消费产品和场景的打造产生一个超级“吸引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贵州“村超”,从观赏性的角度看,作为草根赛事的“村超”的竞技水平并不高,但其通过打造融合性消费场景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乃至其他国家的游客。同样,“苏超”作为城市联赛虽然自带流量,但实际上进入球场的很多来自江苏以外的观众并不是球迷,这也说明将其吸引过来的决不仅仅是赛事本身。正由于“赛事+”融合之广和之深,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就让赛事经济的概念超越了传统上所认为的“赛事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而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赛事经济的作用范围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从欧美传统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赛事经济的重心在城市,或者说其更重视体育赛事在促进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这些国家大多在上世纪70年代体育产业开始快速发展之前已经完成了城镇化进程,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因此其体育赛事主要被作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工具,通过赛事经济促进乡村发展被提及的很少。不同的是,我国自2020年以来体育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繁重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任务,而各类赛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产生了大量的成功案例,例如阿拉善的汽车越野赛事、升钟湖的淡水钓鱼赛事等。
在赛事经济的效应范围方面,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赛事,特别是大型综合性赛事,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赛事对经济社会的贡献远超单纯的经济增长。例如,我们研究发现,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价值,北京碳绩效和河北的碳绩效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利用大型赛事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案例是不断拓展赛事经济效应的重大创新。
我国赛事经济的发展潜力巨大
尽管近年来我国赛事经济发展很快,但未来仍然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当前赛事供给距离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现有赛事供给不足抑制了需求。以足球职业联赛为例,2024赛季我国三级职业联赛中共有职业俱乐部50家,拥有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省份只有22个,有9个省份没有职业足球俱乐部,2.26亿人没有一家属于本省的俱乐部。江苏作为经济强省,目前没有中超俱乐部,2025赛季有3支中甲俱乐部、2支中乙俱乐部。此外,体育产业主要包括参与性体育产业、观赏性体育产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从体育产业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的经验来看,其体育产业中参与性体育和观赏性体育产业的体量往往不相上下,发展较为均衡。而截至2023年,我国体育健身休闲活动的增加值在体育产业中的占比为9.2%,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增加值占比仅为2%,这一数据背后的原因正是赛事供给的不足。由此可见,我国赛事经济仍有很大潜力有待被激发。
我国经济体制在促进赛事经济发展上有很大优势。赛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高效协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政府在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并推进资源、要素、设施和产业配套,协同治理等方面都能够更高效的完成“赛事+”生态体系的构建,从而实现赛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赛事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进全国性(国家级)职业联赛改革。要加快推动“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冰球、围棋等职业联赛的改革和发展,鼓励网球、自行车、拳击、赛车等更多的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发展职业赛事。加强研究,按照“一项目一体系”的原则做好顶层设计,根据项目自身特征和国情确立切实可行的联赛发展目标,制定科学的发展路线图,切实推动职业联赛加快发展。
高度重视区域联赛的发展。区域性联赛是全国职业联赛的重要补充,很多时候自带流量,能够非常有效地形成赛事经济生态,在促消费、扩需求中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要支持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建立和发展不同模式的区域联赛。
建立与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治理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加强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竞技体育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及体育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将全民健身赛事、竞技体育赛事和各类商业性赛事纳入到赛事经济发展的大蓝图中。同时,各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应适应赛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推动“放管服”改革,调动各方积极性,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进入赛事经济领域,为赛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告别“内卷”,拥抱创新: 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把握机遇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乡村文旅新范式:体验厚度、消费浓度与链接深度的协同创新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绿色消费升级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变革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