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方英(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2024年,中国文化贸易总额达1.4万亿元,其中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数字元素富集的贸易领域表现亮眼,规模超3700亿元,占文化贸易比重达25.8%,增速显著高于传统贸易。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微短剧、动漫等数字文化产品加速出海,在全球市场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强劲竞争力。这一态势不仅彰显了数字文化产业的旺盛活力,更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数字载体实现海外影响力的持续攀升,成为中国外贸增长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支撑。这种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政策引领、技术驱动与资本推动的多重合力。
数字文化出海竞争力显著,全球市场地位持续提升
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出海呈现“规模领先、结构多元”特征。《全球数字文化产业出海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3年,我国文化类APP的海外下载量稳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出海营收占全球近39%,连续三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游戏类应用下载量与营收蝉联全球首位,社交、摄影、娱乐、影视和音乐等细分领域稳居全球前五。
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85.57亿美元,同比增长13.39%。其中,我国移动游戏的全球竞争力突出,部分入选亚运会电子竞技项目。网络视听内容和平台出海表现同样亮眼。2024年,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超50亿元,培育海外网络作家46万名,用户超3.5亿,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微短剧成为出海新增长点。《中国短剧出海市场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总收入超2.3亿美元,增长潜力巨大,其中美国市场下载量和应用收入居首。
数智技术推动文化出海模式创新升级
当前,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的高度适配性,为其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数智技术全链路赋能文化产业的创意设计、内容生成、制作传播、智能分发、版权保护和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并创造出新的数据要素市场。两个市场相互呼应,培育出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多样、形态更多元、表现力更丰富。
数字文化平台企业依托资本和技术优势,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出海,搭建海外内容原创平台,运用数字技术挖掘海外消费者兴趣,培养稳定受众,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比如,国内的一些热门影视剧通过网络视听平台国际版、走向国际,受到海外观众的喜爱;国内热门的网络游戏因融入中国山水、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同样吸引全球玩家;某网络文学平台国际版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多国语言,让海外读者便捷接触中国文化。这些平台的国际版为中华文化传播拓展了空间,也为全球用户带来丰富体验。
数字内容平台凭借“全球在地化”策略,构建“文学、影视、游戏、动漫、音乐、电竞”横向产业集群及“IP开发-数字制作-全球发行”纵向产业链。比如,有的企业整合技术(AI生成、云计算)、内容(优质IP)与渠道(海外本地化运营团队),推动文化出海从单一产品出口升级为产业生态出海,形成 “技术赋能内容、内容带动传播、传播塑造价值”的良性循环。2025年,《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9.09亿元的全球票房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位,其IP衍生品凭借东方美学设计席卷国际市场,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更通过文化叙事传递中国价值理念,成为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重要载体。
数字文化企业成为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骨干力量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自2007年起,商务部会同中央宣传部等部门每两年评审认定一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在政策引导下,大批文化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文化出口规模扩大、国际竞争力提升,成为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骨干力量。
2025年5月,商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名单。在四百多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占比提升,主要聚焦动漫、网游、影视等领域内容服务出口或为文化出海提供技术渠道支撑的企业。部分企业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跨境分发,或用AI、VR技术赋能创作。同时,传统文化制造、批发零售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如智能化生产文创产品或搭建线上交易平台,形成“传统产业+数字技术”的出海路径。
国潮国风成为中国外贸的全新增长极
面对知识产权保护、国际物流与供应链挑战、监管合规与市场准入壁垒等出海新挑战,中国企业深耕内容创意,巧妙融合海外流行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意与融合打破文化隔阂。通过科技赋能、本土化运营及全产业链整合,国潮国风出海呈现蓬勃气象,国风服饰、书画陶瓷、潮流玩具等消费品风靡海外。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与中国智能制造碰撞下,中国潮玩品牌凭借独特视觉设计、多元营销渠道及国际化战略,在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在海外市场持续升温,突破文化与地理界限,跃升为跨文化全球消费品,不仅为中国外贸添新亮色,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走向世界。
其中,许多品牌积极拥抱AI技术,借助数字技术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潮玩IP,签约全球艺术家,开发多元产品线,构建跨文化IP矩阵,在“IP生态+数字化基建”双轮驱动下,自建海外独立站、开发多语言APP,通过线上平台、社交媒体等多渠道拓展海外受众,结合线下活动、主题展览等多维度手段,将潮玩打造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载体。
文化遗产的“数字转译”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潮”起来
数智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焕发新活力,数字技术为非遗记录、展示、创新与传播提供新路径。广西三月三活动中,科技全景展示天琴艺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助其“破屏出圈”。人工智能让人们能传唱刘三姐歌谣、感受坭兴陶温度、品尝瑶族油茶,使非遗“入歌”“入画”“入舌尖”。
2024年12月,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社交媒体借AI多语言优势,向外国友人介绍春节习俗与非遗技艺。中国春节通过“云端”突破地域限制,融入更广阔的生活场景,使其国际影响力空前提升。
中国数字文化贸易的多样态联动与创新发展,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文化产业贡献中国智慧,也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未来,中国将秉持开放包容理念,深化数字文化贸易合作,夯实文化强国根基,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告别“内卷”,拥抱创新: 促进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把握机遇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乡村文旅新范式:体验厚度、消费浓度与链接深度的协同创新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绿色消费升级带动商业模式创新变革
【理响中国·铿锵有理|经济向好有底气】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