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郭惠杰(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郭玮峰(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科研助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这深刻阐明了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内在逻辑,人文经济的繁荣发展正是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具体体现。粤港澳大湾区积淀着丰厚的岭南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尤其是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如龙舟、武术、醒狮、南拳等,不仅是三地共同的文化记忆,更是彰显岭南地域特色的人文瑰宝,也日益发挥着连通大湾区人文纽带的作用。
体育非遗赋能大湾区发展的多维价值
从人文经济学视角看,承载着深厚岭南文化基因与人文资本的体育非遗,在粤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关乎传统传承,更内嵌于社会凝聚、民生改善、城市塑造与产业创新等多维价值。
筑牢湾区认同的精神纽带。体育非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共享的身体记忆与集体记忆,是连接三地的天然文化纽带。在“一国两制”的制度框架下,三地社会制度有别、法律体系各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恰好构建了一个超越制度差异的情感共同体。粤港澳借助联合举办龙舟赛事、武术交流、醒狮巡演等活动,参与者在共同的仪式与竞技中唤起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此种基于文化共性的情感联结,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更深层次的价值共识与经济交流夯实了人文基础。
拓宽民生福祉的参与维度。体育非遗植根于粤港澳大湾区民间社会,兼具深厚的群众基础与鲜明的乡土特质,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常态化实践。近年来,各地区持续推动传统体育非遗在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中的活态传承,充分印证了“体育+人文”理念与制度及场景的高度适配性。以国家级非遗狮舞(广东醒狮)及澳门鱼行醉龙节为例,通过开发醒狮主题文创与醉龙造型摆件,实现从“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跨越,使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基层民众,深刻诠释了人文经济学“以文惠民”的核心要义。
塑造湾区风貌的文化地标。体育非遗深度融入社会公共空间与节庆仪式活动,成为塑造大湾区城市文化品格的重要元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在珠江两岸激起千层浪,香港中秋舞火龙在大坑街区舞动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粤港澳蔡李佛拳体育文化节吸引三地众多武术爱好者同台竞技、切磋交流……这些极具地域标识性的文化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的人文温度,更强化了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通过将体育非遗融入公共景观与城市叙事,大湾区正构建起可感可触的文化地理图谱,让传统技艺成为彰显湾区风貌的独特符号,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鲜明的文化辨识度,为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国际化都市群注入深厚人文底蕴的同时,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激活产业融合的经济动能。大湾区丰富的国家级、省级体育非遗,成为推动文旅商体融合的优质文化IP。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赛事”“非遗+康养”等多元融合模式,体育非遗有力拉动了区域内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体育赛事、健身康养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比如,广东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依托深厚的咏春拳文化底蕴,打造出一系列畅销主题文创产品与沉浸式演艺项目;香港则将传统武术与现代健身理念深度融合,发展出新型健康产业形态。这些实践高效实现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使体育非遗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为大湾区探索文化引领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生动注脚。
体育非遗融入大湾区发展的实践路径
尽管体育非遗赋能大湾区发展前景广阔,但其从文化资源向发展资本的转化过程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一是传承与创新的张力。部分项目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与后继乏人并存之困局,核心技艺及其口传心授谱系面临断裂风险;而以静态展陈为主的“博物馆式”保护模式,容易弱化活态传承场景,形成“见物不见人、见招不见道”的保护悖论。二是保护与开发的失衡。部分地区开发中过度追逐经济效益,致使体育非遗本真性被稀释,仪式蜕变为表演,文化内涵遭遇浅表化消费,催生“有产业无文化”的乱象。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体育非遗在数字化采集、沉浸式体验及IP化开发领域的巨大潜能有待更大程度释放。应对这些挑战,需从四个维度构建系统化实践路径,推动体育非遗深度融入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整体性保护,筑牢人文根基。体育非遗的生命力植根于文化生态系统。要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整体保护其依存的自然环境、人文传统与社区肌理,特别关注武馆、拳社、龙舟会等岭南体育非遗传承载体的存续空间。实践中须恪守“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尊重传承群体的主体地位,保障其在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全流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与收益权。鼓励体育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校园、企业开展传习,让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功法融入日常健身,使舞狮、舞龙等表演技艺活跃于节庆庆典,推动传统体育在日常习练中自然存续。同步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完善认定、培养、激励机制,构建“师父带徒弟”口传身授、家族武术世代相传与现代体育教育相融合的多元传承体系,既要保持传统拳谱、秘籍的原真性,也要适应现代人的学习习惯与健身需求,确保传统体育技艺薪火不熄、武术文脉绵延不绝。唯有守住体育非遗的根脉,才能为创新发展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
推动创造性转化,焕发时代活力。在坚守本真与活态传承的前提下,创新是驱动体育非遗可持续发展与焕新表达的第一动力。内容创作方面,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度开掘体育非遗的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核,打造一批贯通古今的文艺精品、影视力作及沉浸式演艺项目,让古老技艺绽放崭新艺术光彩。传播推广层面,系统推进体育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工程,开发太极拳养生课程、舞狮互动体验、传统武术研学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在习练中感受岭南传统文化魅力。产品开发层面,着力推动设计创新,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审美、健康需求相融合,培育一批彰显湾区特色的体育非遗文创IP。业态创新层面,积极探索如“武术+康养”“龙舟+赛事”“醒狮+文旅”等跨界融合模式,拓展体育非遗在健身、竞技、展演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使其成为满足大湾区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鲜活时代精品。
推进协同性治理,提升合作效能。立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战略取向,当务之急是构建覆盖粤港澳三地的体育非遗协同治理机制。在组织层面,组建粤港澳体育非遗保护与发展联盟,搭建常态化沟通协调平台,统筹制定三地互认的标准规范、合作计划及行动方案。在项目层面,探索建立跨境非遗项目联合申报与协同管理机制,对三地共有项目实施协同保护、联合传承与共同推广。在政策层面,优化政策供给,制定细化配套实施细则与激励措施,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场地保障、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在实践层面,充分发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平台的先行示范作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上述机制创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赢。
深化数字化融合,拓展赋能边界。以数字技术贯通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应用全链条。依托 AR等技术打造线上博物馆与虚拟体验场景,让公众“身临其境”参与咏春对练、观摩醒狮、感受龙舟竞渡。增强数字赋能,推出在线技法教学、互动体验与赛事直播,开发数字健身课程与非遗主题数智文创,拓展传播与消费场景。同时,运用大数据洞察不同人群的学习偏好与健康需求,推进教学与服务个性化。
体育非遗是粤港澳大湾区珍贵的文化财富与独特的发展资源。深化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既是对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亦是践行人文经济学理念、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区域路径的重要尝试。面向未来,大湾区应把握人文与经济交融的发展脉络,在保护中谋发展,于发展中促创新,使体育非遗真正“活”在当下、“火”遍民间、“融”入经济,成为凝聚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塑造城市特质的文化标识、推动产业协同的优质资源。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人文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交融共生,为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注入持久人文动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谱写“人文湾区”的崭新篇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粤港澳民俗体育文化圈交融共生促进国家认同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2BTY114)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