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982年1月,朱汉民拿着派遣单前往岳麓书院报到,成为第一个正式分配到岳麓书院研究室工作的研究人员,负责配合岳麓书院古建修复、文物布展相关的文史研究工作。这一干就是四十余年,现如今,朱汉民已成为湖南大学杰出教授、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
在朱汉民的回忆中,当时岳麓书院还处于拆迁、报建、施工的阶段,“院落十分破旧、杂乱”,七八个人拥挤在一间即将拆迁的房间办公,让他“兴奋又忐忑”。四十多年过去,岳麓书院从百废待兴走向生机焕发,成为如今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朱汉民也在这里从一位基层研究员,成长为书院复兴的中坚力量。
朱汉民从1994年底开始担任院长(当时称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全面主持岳麓书院的行政工作。直到2015年卸任的21年间,他几乎把全部心力都倾注在这座书院之中。“重启”这座千年学府,朱汉民首先着眼于形制的修复。任职期间,他主持重建了明伦堂、文昌阁、崇圣祠、屈子祠等建筑,恢复了文庙、祠堂的祭祀原状陈列,并主动向国务院、教育部、文物局申请建设中国书院博物馆——这是国内第一家书院文化专题博物馆,有力推动了儒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如果说院墙砖瓦支撑起了岳麓书院的“骨”,那么学术与教育,则滋养了书院的“魂”。朱汉民很快又将目光转向了书院发展的核心使命:教学与学术的复兴。“岳麓书院要恢复教学功能,学科建设是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基于此,朱汉民牵头申报岳麓书院的历史学、哲学两个学科的本、硕、博三级学位的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及其博士后流动站,完成了岳麓书院的现代学科体系建设。
岳麓书院恢复教育功能后,朱汉民是任教最久的师长。在讲台上,他任教已有40多个年头,在他的带领下,岳麓书院形成了经学、理学、湘学、书院文化等特色研究方向,并率先收藏、整理和研究简帛文献《岳麓书院藏秦简》。由此,岳麓书院的学术教育传统得以继续发扬,千年书院的薪火,重新照亮了一代学者的前行道路。
“岳麓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想的典范和代表。”朱汉民认为,南宋学者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时,在《潭州重建岳麓书院记》中所申明的教育宗旨“成就人才,以传道济民”,可以很好地概括书院的精神内核。而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对现代大学有重要借鉴意义。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既可以包括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标的院系,又应该有以培养修身成人为目标的书院。朱汉民表示:“中华文明是一个有着几千年高等教育传统的文明,如何将引进的现代大学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结合起来,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作为中国古典书院的典范,岳麓书院必须承担近代百年大变局后中国思想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重任,成为中国学术教育重镇。”如今,朱汉民虽已年过七十,不再担任管理职责,但仍在继续从事读书、教书、写书的工作。他说,现代书院的创建、演变、发展是不断探索的过程。而他的身影,也早已融入千千万万书院复兴的实践者、推动者,与一座座古老书院的血脉紧密相连。在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之下,书院见证着文明的传承与复兴,让琅琅书声穿越千年,让思想的光芒在时代的长河中继续闪耀。(光明网记者 金凌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