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5-11-03 09:22

  编者按:大江奔流,激扬青春浪潮;薪火相传,燃动理想之光。2025年,光明网策划推出“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系列融媒体报道,邀请青年学者溯源长江沿线,探访革命圣地延安,亲历生态治理的壮阔实践,感悟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在见证山河巨变中触摸时代脉搏,生动讲好中国故事背后的精神力量和实践伟力,激励新时代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本期视频,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亢楠楠,走访湖北宜昌、武汉、丹江口,深入了解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文字实录】

  大家好,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的亢楠楠。这几天,正值深秋,我们来到了湖北,沿着长江走访调研。在荆楚大地,一路走来,我们既看到了长江的烟波浩渺,又感受到了三峡大坝的宏伟壮丽,更被这沿岸的橙黄橘绿、满山青翠深深吸引。这正是长江这条母亲河天然的魅力所在,也是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带给我们最实在、最直接的馈赠。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的规矩,也为这一江春水的永续东流指明了方向与实践路径。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长江生态治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亮点。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首先,长江生态治理与发展理念的转变是果断的。从“以环境换增长”的旧范式,毅然转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范式,沿江的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建立中华鲟等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工矿废弃地实施“一矿一策”治理……经历过这番断腕阵痛,换来的成效也是显著的。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调研中,我们十分惊喜地看到了桃花水母这一古老的水生生物化石。您知道吗,它被称作水中大熊猫,对水质要求极高,常栖息于溪涧之中,能在水库中看到它,便是长江水质和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佳佐证。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其次,长江的生态治理也是系统的。从治水、护岸,到修山、良田,再到绿城、保林,当地政府及群众探索出一条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的生态综合治理路径。三峡地区作为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之一,积累了大量协调联动的机制经验,带动全域形成了“共商、共治、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治理合力。这彻底打破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实现了从分散治理到系统治理的跃升,开创了一体化保护的新格局。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最后,长江的生态治理更是智能的。从传统的“人盯人防”,到“数字联防”的智慧监管,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深度融入保护的各个环节。“无人机+智能天眼”,让禁渔执法如虎添翼;水文监测AI模型+新型仪器设备,让污染物监控与治理更加精准科学。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总体来看,长江生态保护成效是和谐的、稳定的、安全的。这其中,充满朝气的青年力量正成为不可或缺的创新源泉。青年人带着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投身于长江生态保护的第一线。从实验室里的技术攻关,到田野间的生态实践,从数字平台的开发运维,再到环保理念的传播倡导,青年一代正用他们的担当与创造力,在各个领域守护着长江安澜。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这次调研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长江生态治理中的革新与青春风采。未来,这片土地将以更深的生态底色铺展绿色画卷,以更蓬勃的青春力量激发创新动能,以更广的协同机制保障永续发展。我们也期待更多的青年理想融入生态保护的时代课题,将前沿的科技智慧与自然脉动深度交融。一江碧水东流,一库碧水北送,长江沿岸必将谱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出品人:杨谷

总策划:陈建栋

总监制:吴丛丛

策 划:蒋正翔

监 制:陈锐海

编 辑:罗之颖

鸣谢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理响中国·薪火“燃”青春】一江水的颜值回升:从“抉择之勇”到“智能之治”

[ 责编:陈锐海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初心使命,在宏伟蓝图指引下不断增强国家实力、丰富国际理念、落实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民族复兴新境界,铸就了中国国际地位历史性提升的坚实根基。
2025-10-31 09:42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