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立全(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
世界设计组织(WDO)对工业设计的最新定义明确指出,工业设计是旨在为产品、设备、系统、服务及用户体验相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创造性活动。工业设计师通过研究人与产品、设备、系统及服务间的互动关系,以创新、实用、美观且可持续的方式创造新价值与新体验。这一定义精准勾勒出工业设计高度依赖应用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核心属性,为新时代工业设计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全球正处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产业细分持续外延、第四代大学加速涌现的关键阶段,人才竞争已深入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小而精、特色强、个性化” 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鲜明趋势,深刻影响着各学科教育模式的变革。对于工业设计学科而言,以往那种批量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推动教育革新、走应用研究赋能之路,成为实现工业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革新治学模式,锚定教育发展核心方向
回顾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历程,长期以来,教学内容更多聚焦于设计艺术表达与概念设计创新,对设计工程原理、设计科学方法等底层支撑性内容重视相对不足。由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脱节。不少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虽具备一定的创意构思能力,能够在图纸上呈现出新颖的设计理念,但在将设计方案转化为符合工程标准、满足产业实际需求的产品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他们缺乏对生产工艺、材料特性、成本控制等实际问题的考量能力,设计成果容易停留在 “纸上谈兵” 阶段,无法适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复合型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
如今,我们正身处一个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工业设计教育迎来广阔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技术层面看,AIGC 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不仅重塑了工业设计的创作工具与流程,更对设计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人工智能能够高效生成符合美学标准的设计方案,传统依赖艺术表达和概念创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受到强烈冲击。从产业层面看,产业细分不断向微观领域深化,不同行业、不同产品对设计的专业化、精准化需求日益凸显,单一的设计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多样化的产业诉求。教育正从规模化、标准化向个性化、特色化转型,这为工业设计教育革新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支撑。
在此关键节点,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主动打破传统路径依赖,以革新治学模式为突破口,牢牢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诉求,聚焦“人才个性化培养”“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应用设计教育深化”等方向,推动工业设计教育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重塑培养体系,培育工程型设计创新人才
传统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艺术、轻工程” 的偏向。教学资源更多集中于艺术设计领域,课程设置多围绕产品造型、视觉表达、创意构思等内容展开,对设计工程原理、设计科学方法、技术整合应用等关键内容的覆盖较为不足。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毕业生虽在产品外观设计、视觉美学呈现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在面对复杂的工程落地需求时,容易陷入“本领恐慌”。
面对这一变革,重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已刻不容缓,而培育 “设计工程型人才” 则是体系重塑的核心目标。这类人才需具备全流程设计实施能力,既要拥有敏锐的创新思维和出色的概念构思能力,能够提出富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更要打通从设计方案到功能样机落地的关键环节,熟练掌握技术整合、工程验证、成本控制、生产对接等核心技能,能够基于可实施的技术方案,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具备商业价值的多样化产品,为企业提供战略性产品储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依托自主研发的创新性产品,对接市场需求开展创业实践,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结合,更能培养市场洞察力、资源整合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这不仅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更是推动设计成果转化、激发产业创新活力的关键突破口。
创新科研组织,构建产教融合全新格局
过去,我国工业设计科研工作大多聚焦于产品外观设计、造型设计等美学层面,与产业实际需求的深度对接是个薄弱环节。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为更好服务于制造业发展,工业设计领域必须转变科研思路,构建项目研发全流程介入的新型科研组织形式,而企业的深度参与则是这一模式落地的关键前提。通过建立 “产学研用” 协同发展机制,实现高校科研资源与企业产业资源的高效整合,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一方面,工业设计可充分发挥自身在设计验证环节的专业优势,聚焦产品上市前的末端验证测试,形成 “企业负责生产制造,设计院校负责测试验证”的分工协作模式。另一方面,不同行业的工业设计存在显著差异,对技术标准、性能要求、用户场景有着不同的规定。例如,手机设计与冰箱设计在技术标准、性能要求、用户场景上截然不同,家电设计与通讯产品设计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关键共性标准与核心技术。因此,工业设计科研必须深入产业一线,系统梳理各行业的关键共性标准与技术,将这些产业实践中急需的知识内容前置到人才培养环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贴合产业实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熟悉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毕业之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缩短职业适应期,为企业节省培训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同时,基于梳理出的各行业共性标准与技术,可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或标准研究平台。通过平台吸引企业共同参与科研攻关,形成“企业提出需求、院校开展研究、成果双方共享”的合作模式。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提出科研课题,为高校提供资金支持、技术资料和实践场景;高校发挥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科研团队开展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科研成果由双方共同享有,企业可优先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高校则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推动工业设计科研水平的提升,更能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工业设计教育的应用研究转型,并非简单的教学内容调整,而是一场涉及治学模式、培养体系、科研组织的系统性变革。从治学模式革新中找准方向,在人才培养重塑中夯实基础,于科研组织创新中突破瓶颈,工业设计教育才能真正摆脱传统路径的束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引擎”、培育创新人才的“沃土”,为我国从“制造大国” 向“制造强国”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设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