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宋月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面对新时代巩固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文化领导权本质上即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求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的历史基础和理论依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相互作用,决定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所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创立唯物史观,科学揭示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在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发展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从唯物史观角度深刻揭示了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从中国社会具体实际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领导人民的主要任务在于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领导人民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党始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坚持了“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坚持“两个结合”,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继续巩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同时强调“第二个结合”在文化主体性上的历史地位和战略意义。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引领文化创新发展。新时代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新时代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两个结合”,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