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志元(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既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建设文化强国,是文化精神伟力的新时代表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高度重视,提出到2035年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系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实践要求,对于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共产党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之际创立,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样态,有着不同的文化使命,服务于不同的时代任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能够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渊源。
在理论基础方面,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继承发展。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作为思想领域的重要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更需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需要以先进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也需要以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先进生产力的进步。中国共产党需要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把握好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方向,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磅礴动力。
在历史渊源方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矢志不渝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在中国共产党一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两手抓”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使命。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道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魂脉,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规律的认识,开辟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文化发展方面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继承弘扬革命文化,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利文化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之中,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需要始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植根的文化沃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立足新时代特征,赋予其符合时代需求的精神内涵与现代传播形式。通过持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既保持文化根脉的延续性,又激发文化创新的生命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持久内生动力。
革命文化形成于党和人民的伟大革命斗争之中,是无数先烈用热血与信念铸就的精神丰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精神滋养。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要守护好新中国的红色底色,赓续好党的红色血脉。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革命文化走出纪念场馆、教材书本,结合新媒体平台、文化创意产业等走进人民日常生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能,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坚实的红色根基。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形成,始终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同频共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其中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引领。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丰盈人民的精神世界,激发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结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提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高度重视文化繁荣。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密不可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抓手,让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根基。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根基,需要以系统思维正确处理文化自信自强、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激活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动能。
坚定文化自信,是增强思想引领力的根基。文化繁荣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汇聚起海内外中华儿女推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有着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这一突出特点,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是强化精神凝聚力与价值感召力的关键。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需要守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之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之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之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