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齐骥(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赵梦笛(中国传媒大学与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条鲜明主线。推动文化繁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地,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我国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从文艺创作到公共文化服务,从文化产业到旅游业,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内容的需求愈发凸显。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2024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博物馆作为文化供给的重要载体,既是集聚文博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力量,也是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纽带。面对时代发展与人民需求,更需以数字化破题,破解文化供给质效矛盾,让最好的精神食粮真正触手可及,奉献给人民。
高品质的精神文化内容:传承文化根脉,创新时代表达
高品质精神文化内容的核心在于“守正创新”——既坚守文化根脉的“正”,又赋予时代表达的“新”。
人民需要的高品质精神食粮,首先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博物馆作为存储时间的文化容器,在数字化浪潮下持续推动馆藏资源活化传承。从中国典籍博物馆推进古籍数字化赓续中华文脉、敦煌研究院打造“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数字藏经洞”实现全球范围共享与传播,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建立红色基因数字资源库,都是以馆藏文物为核心,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精神内涵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这正是对“守正创新”的践行——唯有扎根历史土壤,精神食粮才能具备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让人民在触摸文明脉络中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
同时,人民需要的高品质内容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文化叙事范式的革新:从静态的文物展示向动态的数字沉浸体验转型,从单一的实物叙事向多元的虚实融合创新升级,从注重文物保护研究与展示向注重文化体验、教育与传播拓展。近年来,博物馆积极开发馆藏资源数字化IP,催生了涵盖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的系列文艺精品。如河南卫视借助XR等技术,以河南省博物院馆藏镇馆文物打造出《唐宫夜宴》、中国节日系列等现象级视听文化盛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故宫博物院所藏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舞剧《只此青绿》。这些创新使精神食粮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气息,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沉浸式的精神文化体验:打破时空边界,实现全域触达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当前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博物馆通过技术赋能持续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机制,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全域触达的创新探索,已成为对“文化惠民”“共建共享”理念的生动诠释。
人民需要的沉浸式体验,是以故事和场景为核心,强调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随着文化数字化的推进,文博科技应用于场景开发日渐成熟,博物馆沉浸式体验业态蓬勃发展,多个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及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例如国家自然博物馆打造数字人及AR导览技术,实现展览内容智能识别与交互式解读;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上的舟楫”展以实体展陈和数字沉浸结合,观众仿佛置身于运河之上;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打造线上线下沉浸体验。其中,可实现全方位交互体验的VR大空间项目,如“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都因极强的沉浸感深受民众喜爱。这些创新实践正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了观众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感知的转变,通过将抽象的历史变得具体可感,将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情感,让精神食粮真正走进了人民心灵。
人民需要的沉浸式体验,是突破时空局限的文化普惠。传统博物馆受地域和开放时间限制,难以保障所有群体平等享受文化资源。而当下许多博物馆构建的“云端数字展厅”通过虚拟建模、全景展览、动画科普、游戏化互动,成功打造“永不闭馆”的虚拟文化空间。故宫“数字文物库”上线10万件高清文物,并借助知识图谱技术实现了按颜色、纹饰、器型等的智能检索。小程序、微信公众号、APP、智慧服务平台构成的云服务矩阵,助力博物馆远程教育、数字展示和资源推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乡文化资源失衡,使身处偏远地区的群众或行动不便的群体,也能通过屏幕“走进”博物馆。这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践行,让高品质精神文化内容打破时空局限,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滋养。
烟火气的精神文化共鸣:贴近生活实践,回应个性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高品质精神食粮的生命力在于“烟火气”,它必须深深植根于人民生活,呼应个体情感,通过情景化、趣味性、个性化的方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与共鸣。
人民需要的精神食粮,必须扎根生活土壤。当前,博物馆正突破传统物理与概念边界,通过跨界升级实现业态创新与功能拓展,以文旅深度融合实现生活化延伸。许多特色主题博物馆坐落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景区,基于城乡在地文化的社区博物馆和流动博物馆也逐渐增多,夜间开放、研学活动、文创开发、集章打卡、餐饮配套、艺术跨界等新形式蓬勃发展。博物馆成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生活空间,甚至催生“为一馆赴一城”的文旅现象。此外,数字赋能下,博物馆活动更加多元,对话形式更加生动。河南博物馆的华夏古乐团让文物“发声”,并通过云端古乐厅传播“可以触摸的历史”;故宫博物院通过文创设计,以IP化与IP授权让文物符号走进生活场景;苏州市丝绸博物馆通过建立丝绸纹样数据库和数字授权机制,推动了丝绸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这些实践深刻诠释了“生活即文化”,让精神食粮带着“烟火气”融入衣食住行,回应了“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期盼,增强了文化消费的幸福感。
人民需要的精神食粮,必须尊重需求差异。“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前提是对人民个体需求的精准把握与尊重。博物馆利用大数据技术,动态分析用户线上浏览偏好和线下参观轨迹,构建用户画像,通过分众化设计、互动化探索、定制化服务,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文化需求。同时,博物馆通过与文化科技企业、旅游平台、高校乃至公众的协同创新,深化技术与内容有效融合,打造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精品文化场景。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以更亲和的姿态贴近人民,在“趣味性”与“思想性”的平衡中,让精神食粮既“对味”又“走心”。
以数字化“两创”推动精神食粮直抵人心
人民所渴求的精神食粮,是深植民族根脉、直抵心灵感知、能引发强烈共鸣的文化滋养。博物馆数字化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于以科技为翼打破边界、以人民为中心精准供给、以创新为桥贴近生活。当前,需着力解决技术应用多样性不足、基层博物馆数字化滞后、公众数字素养差异导致“数字鸿沟”、数字文化场景塑造同质化等问题,通过普及数字素养、推动技术普惠、深化内容与技术融合等方式加以破解。
未来,博物馆应立足人民精神需求,不断革新文化表达形式,在优化沉浸式体验、拓展虚拟展示空间、深化数字文创开发等方面持续发力,创造更多满足人民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家园”,持续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触手可及,为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途径研究”(23ZDA081);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与传播研究”(CUC24BS42)成果。】
相关阅读: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理响中国·文化旗帜】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建设文化强国的逻辑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