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丽(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共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被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不仅是一部血与火的战争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铸史。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抗战中的具体表现,既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其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具有跨越时空的巨大力量,对于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引导青年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当年,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日本军国主义而夺取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胜利的决定因素。爱国,是人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爱国主义这一植根于中华儿女血脉灵魂的深厚情感,一旦被唤醒,便爆发出排山倒海、改天换地的惊人力量。那么,又是谁唤醒了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强国志?答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救民族于危亡、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广大民众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自发的爱国情感转化为自觉的抗战行动,喊出了“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爱国就是抗日、抗日就是爱国”的心声,形成了“醒狮怒吼,谁敢鲸吞蚕食;散沙凝结,哪怕豆剖瓜分”的全民族抗战局面。
“为国何惜五尺躯”的邓铁梅、“国将不保,何以家为”的易安华、“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刘伯坚,这些爱国英雄都是青年学习的榜样。“团结起,赴国难,破难关,夺回我河山”,这不仅是当时东北抗联将士的誓言,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铸长城,以前仆后继迎国难,就算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的前提和基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新征程上,要用伟大抗战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在与党同心、团结奋斗的过程中,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引导青年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气节乃生命之脊梁、民族之魂魄。中华民族素有以生命捍卫民族尊严的传统,历来崇尚在敌人和压力面前绝不屈服的精神,形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观。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在外敌入侵面前,在生死考验时刻,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
1938年10月,东北抗联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被困于乌斯浑河畔。面对日伪军逼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女战士们誓死不屈,集体沉江。1940年2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长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绝境中,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1941年9月,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的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葛振林在河北易县狼牙山阻击日军,弹尽后集体跳崖。1943年3月,被誉为“刘老庄连”的82名官兵,与日伪军激战,打退敌人多次凶猛进攻,最终全连壮烈牺牲。这种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精神,根源于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气节观。
青年是全社会最积极、最具活力、最有闯劲、最富创造性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的关键是勇担当、善作为。新征程上,要用伟大抗战精神教育引导青年,经得起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引导青年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勇敢无畏、自强不息的精神早已深深熔铸于我们的民族血脉。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侵略者狂妄宣称三个月灭中国,但是他们低估了中华民族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顽强战斗力。面对死亡的威胁义无反顾,中华儿女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与侵华日军和伪军血战到底,用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这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那一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一位又一位英雄儿女,“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批又一批英雄群体,面对重大风险、强劲对手,主动迎战、坚决斗争,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从香江之畔到阿里山下,他们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青年是推动历史前进、创造辉煌成就的主力军,是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民族复兴时代大任的关键力量。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的核心是敢想敢为而又善作善成。新征程上,要用伟大抗战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以先辈们为榜样,勇于攻克难关、敢于英勇奋斗,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引导青年“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
抗日战争是落后农业国与先进工业国的比拼,是落后武器与精良武器的比拼,但战争从来就不单是军事力量的比拼,而更是信念和意志的较量。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如今,烽烟已远去,精神恒久远,奋进正当时。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必然要经历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惊涛骇浪,必然还有一系列难点、卡点、堵点需要突破。新时代赋予青年新使命,新征程呼唤青年新作为。奋进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伟大征程上,新时代青年要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进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要秉持“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心态,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坚定“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愈难愈进、愈险愈进。
【相关阅读】
【光明网专论·永远的铭记】汲取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力量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永远的铭记】铭记历史,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永远的铭记】砥柱中流聚民心: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