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永远的铭记】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伟大作用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永远的铭记】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伟大作用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5-08-25 09:49

  作者:李敏(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中华民族危在旦夕。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旗帜,号召全民族团结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生死较量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最早提出并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一时间发出抗日号召。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明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战斗口号。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政策,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5年华北事变后,《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国同胞书》发表,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胸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正确处理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即使在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三次反共高潮的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民族利益为重,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坚力量。

  提出持久战战略方针,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是指导中国抗战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该著作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深刻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劣势,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论持久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其战略思想不仅指导了中国的抗战实践,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正是持久战战略的具体实践,通过游击战争消耗敌人力量,最终实现敌我力量对比的根本转变。《论持久战》不仅在当时对抗日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战略意义超越了时代,成为了指导未来战争的重要理论基础。

  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开展的游击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艰苦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创建了大片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已发展到50万人,建立了拥有1亿人口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像一把把尖刀插入敌人后方,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开展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形式的游击战争。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据统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战中作战12.5万次,伤亡、失踪58.4万人,歼灭日伪军171.4万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中国人民在抗战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以身作则,涌现出杨靖宇、赵一曼、左权等无数抗日英雄,他们的感人事迹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外,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文化抗战的先锋作用,引领抗战文化方向。《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文艺作品激发了全民抗战热情,新华日报等报刊传播了抗战声音。在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等培养了大批抗战人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抗战,抵御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文化奴役,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构成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的辉煌篇章。

  从全民族抗战中汲取前进力量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已经载入史册,但它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给我们当今时代发展带来重要启示。

  第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确保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稳步前进,避免方向性错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通过科学决策和顶层设计,为国家发展制定正确战略。无论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还是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从革命时期的浴血奋战,到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开拓创新,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要通过教育、文化传播等多种方式,培养全民的家国情怀,引导人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只有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三,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新时代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拓宽人民参与渠道,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第四,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在困难面前坚定必胜信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战略定力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不被一时困难所动摇。无论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还是外部势力的遏制打压,都需要我们保持冷静,坚持既定的发展道路。历史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新时代更要增强忧患意识,同时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只要咬定目标、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化危为机,实现既定战略目标。

  第五,必须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建设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百年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确保在各种考验中始终成为领导人民的核心力量。新时代,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推进党的建设,坚决反对腐败,强化纪律约束,提升执政本领。只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始终赢得人民信任,带领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成为引领民族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