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专论·永远的铭记】汲取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力量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首页> 理论频道 > 正文

【光明网专论·永远的铭记】汲取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力量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5-08-01 15:06

  作者:姜良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中国国际地位实现飞跃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可以说,这一精神财富,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民族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国际合作的世界力量,不仅支撑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战胜利,更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民族力量

  相较于以往的历次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更为彻底、更为广泛地激发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中国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起,东北军民就奋起抵抗。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抗联英雄以身许国、英勇无畏,激励着广大抗联将士不屈不挠进行抵抗。“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保家卫国、救亡图存是贯穿东北抗联斗争历史的一条主线。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抗日游击战争长达14年,直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卢沟桥事变甫发,上海文艺界迅速反应,中国剧作者协会在几十小时内集体创作出话剧《保卫卢沟桥》,以军民抗战事迹为核心内容,演出期间台上台下同呼抗日口号,成为抗战初期重要的“精神总动员”作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爱国华侨陈嘉庚不仅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在南洋主持劝捐购买“救国公债”,还组建南侨机工到滇缅公路运输战时物资,全力支持祖国抗战。

  在这场决定民族命运的抗日战争中,从白山黑水的东北边陲,到风云激荡的十里洋场,再到心系故土的南洋侨胞,中外同胞、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皆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将国家存续与民族尊严置于社会价值的顶端。其行其志,深刻昭示了“保家卫国、忠贞报国、舍身为国”这一贯穿始终的民族大义,并以血肉之躯与赤子之心,铸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崇高爱国精神的不朽丰碑。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无数个体的具体牺牲与奉献凝聚而成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构成了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这种超越阶层、地域、信仰的集体觉醒,至今仍是中华民族抵御一切风浪的精神基石。

  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

  在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卓越的政治领导力,成为凝聚全民抗战意志的中流砥柱,引领古老民族穿越血火,走向新生。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8月1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持续努力下,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全面抗战初期,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深刻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形势,科学地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提出科学抗战理论体系和战略引领,以其强大的思想力和预见性,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广大敌后战场和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是坚持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中国共产党通过倡导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价值感召力、坚持持久战的理论创新力、游击战和阵地战相互配合的军事创造力,领导全国人民赢得抗战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紧密团结,从“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汇聚为抗战的滚滚洪流。中国共产党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把中国人民,特别是最广大的农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指明了抗战胜利的前进方向,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与社会结构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经验,是新时代弘扬和继承伟大抗战精神的宝贵历史财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根本保证。

  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着国际合作的世界力量

  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既是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也是世界人民的凶恶敌人。1939年1月,毛泽东在为《论持久战》英译本所作序言中指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国与世界上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守望相助、携手作战的共同成果。

  面对共同的敌人,东北抗联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朝鲜、苏联人民的抗日斗争。全面抗战期间,苏联、英国、美国先后实施经济和军事援华,有力地支援了中国抗战事业。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旧的国际秩序崩溃与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时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中国积极发挥了一个反法西斯大国的作用,始终牢牢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在国内最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国派出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联合英军进行缅甸保卫战。正是由于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积极承担起一个大国的责任,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之得到极大提升,在战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战后世界安全被赋予巨大责任及权利。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内部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党的初心使命,以及民族力量、团结意识和斗争智慧,至今仍闪耀着时代之光,是我们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着14亿多中国人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勇往直前、拼搏奋斗。

[ 责编:陈锐海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