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亚勇(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天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政治学与统战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中华民族以铮铮铁骨铸就抵御外侮的钢铁长城,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与理论清醒,构建多维防护体系,守护抗战记忆的叙事长城,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历史虚无主义的呈现样态
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价值重估”为伪装,在抗战记忆场域中构建起系统化解构逻辑,其侵蚀路径呈现出隐蔽化、渗透化特征,对历史真相与民族记忆构成严重威胁。比如,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祛魅化叙事将抗战英雄从精神丰碑解构,肆意进行矮化污名化;在战术层面,通过夸大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局部战损,否定“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意义;在战略层面,将国共合作曲解为“利益交换”,抹杀《论持久战》的理论指导价值;在国际层面,刻意淡化中国战场对二战东方战线的决定性影响,甚至将抗战胜利归因于国际干预。这种叙事逻辑割裂了局部与整体、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本质上是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其逻辑链条直指历史偶然论与胜利外因论。这种种表现,严重亵渎历史真实的神圣性,其本质是解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价值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的深层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对抗战记忆的侵蚀犹如精神雾霾,其危害已突破学术争论的边界,形成思想、文化、政治等系统性风险。
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集体记忆的精神纽带,动摇思想根基。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解构“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集体记忆符号,消解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通过渲染“抗战牺牲不值得”等虚无论调,瓦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价值共识。其深层危害在于切断了民族精神的传承链条,使承载民族精神的记忆载体在解构中逐渐失语,最终动摇“我们从哪里来”的集体认同。
历史虚无主义瓦解文化认同的价值根基,危害文化安全。抗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标识性符号,既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传统的当代延续,也是“寸土寸血铸忠魂”民族气节的文化凝练。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将狼牙山五壮士歪曲为“冲动莽夫”,利用AI造假技术伪造赵一曼烈士“认罪书”,将张自忠等英烈的壮举质疑为“政治投机”等等。这种解构不仅否定了抗战英雄的个体功绩,更抽离了抗战记忆的精神内核,使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价值坐标在解构中被模糊。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便在解构中出现断层,直接动摇“四个自信”的文化根基。
历史虚无主义冲击执政合法性的叙事体系,挑战政治安全。历史虚无主义将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污名化为“政治投机”,把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功绩解构为“偶然结果”,试图改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历史逻辑。这种叙事解构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在历史叙事中被抽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危害。
共筑抗战记忆叙事长城的多维治理路径
守护抗战记忆的叙事长城,需构建教育、法治、舆论、学术、国际相协同的五维联动治理体系。这一体系既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准反制,更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工程。
教育固本:构建历史认知的免疫屏障。教育是守护抗战记忆的基础性工程,需从课程体系、技术赋能、代际传承三方面筑牢免疫屏障。其一,将抗战史纳入大中小学必修内容,系统呈现十四年抗战脉络,重点阐释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与全民族抗战精神。其二,强化技术赋能,运用VR技术复原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通过沉浸式体验打破历史虚无的认知屏障,使青年在科技互动中感悟历史真实。其三,推动抗战记忆进校园常态化,通过口述史采集、红色家书诵读、老兵对话、参加《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及其他专题展览等活动,将亲历者记忆转化为青年群体的精神养分,实现历史记忆的代际传承。
法治护航:织密历史叙事的防护网络。法治是守护历史真相的刚性保障,需构建预防、惩戒、修复全链条治理体系。其一,完善立法保障,细化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细则,明确恶意解构历史、污名化英雄等行为的认定标准,建立网络平台历史内容审核预警机制,对违规账号实施阶梯式处罚。其二,创新司法实践,探索公益诉讼与行政处罚、信用惩戒相结合的复合治理模式,对篡改抗战史实事件提起公益诉讼,以严厉惩戒形成强大震慑。其三,强化遗址保护,推动地方立法细化抗战遗址保护条款,对篡改遗址说明、歪曲历史场景的商业开发实行零容忍,守护历史场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舆论引领:打造正本清源的传播矩阵。主流媒体是守护记忆的舆论长城,需构建多媒体融合的立体传播体系。一方面,创新内容生产,通过幸存者证言、档案解密、专家解读还原真实历史,打造数字化抗战记忆库,运用AI技术修复历史影像并实现智能标注。另一方面,完善机制保障,建立历史虚无主义网络谣言监测、研判、辟谣联动机制,针对错误观点及时组织专家撰写批驳文章,以权威声音消除噪音、澄清谬误。
学术支撑:锻造历史阐释的理论利剑。学术研究是深化历史认知的关键支撑,需从理论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三方面发力。其一,创新理论研究范式,设立抗战记忆保护重大专项课题,构建“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等核心课题研究框架,推动抗战史学理论范式创新,形成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学术话语体系。其二,建立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监测平台,运用智能技术对学术期刊及网络空间实施动态监测,组建跨学科团队对错误观点进行学理批驳,揭露其方法论谬误与政治图谋。其三,完善学术成果转化机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复原战场遗址、制作可视化图谱,实现学术生产与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深度融合。
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抗战的世界故事。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抗战话语权的重要途径,需从平台搭建、叙事创新、议题设置三方面突破。其一,搭建国际传播平台,开展合作研究,通过出版多语种抗战档案、建设战争记忆数字门户及国际巡回学术会议,构建共同的历史认知基础。其二,创新叙事策略,运用数字技术绘制全球反法西斯战争记忆图谱,以可视化证据链消解西方中心史观,展现中国抗战的东方主战场地位。其三,提升议题设置能力,针对“侵略有功论”等谬误,依托铁证如山的档案数据库及国际法规范,在外宣平台主动发声,培育国际舆论反击力量,以中国立场阐释抗战记忆,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贡献。
抗战记忆是民族精神的宝贵基因,是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守护叙事长城,就要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有效的实践路径,筑起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铜墙铁壁,让抗战精神永续传承,让历史真相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