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正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二级教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不屈信念和不懈奋斗的宝贵结晶,是中国人民铮铮铁骨迎战强敌、舍生忘死保家卫国顽强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民族劫难面前的大发扬,是中国人民积淀千年的思想气质和精神力量在与敌人殊死搏斗中的大迸发,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当下,我们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既充满光荣和梦想,也面临风险和挑战,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弘扬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对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弘扬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基因。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爱国壮举不胜枚举,这些都是刻在民族血液里的爱国基因,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抗日战争的战斗号角。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旗帜照耀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以“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团结一心、挺身而出,用血肉筑起一座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奏响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壮歌,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壮丽篇章。占当时全国人口80%的农民,是中国最深厚的抗日力量;工人阶级抵抗日企、输送物资、抛家舍业、从军抗日,始终站在抗日的最前线;民族资产阶级和士绅阶层重振抗日工厂、捐款捐物、活跃在抗日大后方;东北西南等境内各个民族纷纷组建抗日武装,以不同的方式参加抗战;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告别书斋奔赴抗日战场;乡绅商贾变卖家产为国纾难,踊跃捐款捐物购置枪弹;海外华侨心系故土,万里驰援、慷慨解囊,纷纷捐赠军费……“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怒吼响彻神州大地,四万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前仆后继,筑起一道抵抗日寇的钢铁长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永远闪耀。
历史深刻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仅是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我们今天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宝贵精神财富。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实现伟大梦想离不开凝聚全民族的磅礴力量,离不开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共同奋斗。我们要弘扬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复兴、人人有责”的使命意识,以“强国建设、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团结拼搏、求真务实、敢于斗争、勇于实践。
弘扬传承“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在敌人和压力面前绝不屈服的精神,历来崇尚自信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形成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观。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死而后已的精神,源自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誓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基因。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抗战精神的灵魂。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血雨腥风的残酷暴行,面对令人发指、毫无人性的大屠杀,中国人民大义凛然、毫不畏惧、绝不屈服,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义无反顾地在炮火硝烟中冲锋陷阵,坚决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抗联名将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斗日寇,牺牲后日军剖开其胃部只见草根棉絮,深感震惊;女英雄赵一曼受尽酷刑仍高呼“我的主义是抗日”,在遗书中对孩子写下了“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的泣血铭志;面对日军以“降者不杀”为诱饵劝降时,南京保卫战中负伤士兵饮弹殉国;当毒气弹在阵地上蔓延时,川军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涌现出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戴安澜等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群体,他们不畏强暴、无惧艰险,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为救亡图存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这种浩然之正气、不屈之节操,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民族生死关头,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直至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是伟大抗日精神的灵魂。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上,面对外部环境的考验和各种风险挑战,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弘扬和践行好“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抗战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挺起民族的脊梁,发扬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和胆魄,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迎难而上、英勇奋斗,全力夺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全面胜利。
弘扬传承“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锤炼的英雄特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民族血性基因。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抗战的精神丰碑。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暴行,中国军民冒着血雨腥风和枪林弹雨,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都焕发出誓死如归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日寇血战到底。在平型关大捷中,八路军将士以近身白刃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百团大战中,抗日军民纵横捭阖、全面出击、持续激战,重挫了敌人嚣张气焰;台儿庄战役中,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冲向日军坦克,用血肉之躯撕开敌人防线;在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战等战法中让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共赴国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抗日史诗。中华儿女在强敌面前保家卫国、无畏无惧、向死而生、抗争到底、血战到底的强者气魄,既是抗战胜利的精神保障,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关键内核。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新征程上,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做到的,前进的道路上必然要经历风雨曲折甚至惊涛骇浪,特别是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形成严重威胁,全球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持续增加。我们要始终传承和弘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底气,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夺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斗争新胜利。
弘扬传承“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写照。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很多践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英雄人物和动人事迹,他们在逆境中不是消极退缩,而是展现出坚定意志与强大信念,不畏艰难、甘于寂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勇于吃苦、从不轻言放弃,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这种精神品质是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胜利走向胜利,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持续抗战的精神动力。这种必胜信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赓续,是照亮14年持久抗战的希望灯塔,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引领中国人民长期顽强抗战,最终实现化劣为优、以弱胜强、反败为胜,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必胜信念还来自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深沉热爱和革命理想信念的坚定信心;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家信中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论抗战》写道:“现在中国与日本打仗,是中国在近代处境最危底时候,但不是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底时候。中国在近代地位最劣底时候,已经在二十年前过去了。我们的时代是中国中兴的时代,而不是中国衰亡的时代”。必胜信念也来自中华军民为战胜敌人伟大创造。中国军民在抗击侵略者的过程中,形成了“正规战与游击战、阵地战与运动战,前线与后方、武装与非武装、公开与秘密”等作战方式。在14年的抗战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照亮艰苦漫长抗战岁月的明灯,是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精神支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大潮奔涌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变局和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全体中华儿女要始终葆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始终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始终保持坚定的胜利信念。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在挫折中不断奋起,始终保持战斗到底的意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就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相关阅读】
【光明网专论·永远的铭记】汲取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力量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永远的铭记】铭记历史,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永远的铭记】砥柱中流聚民心: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