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永远的铭记】砥柱中流聚民心: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担当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永远的铭记】砥柱中流聚民心: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担当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5-09-03 14:55

  作者:彭世杰(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教授);李圆月(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表示,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抗日战争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首次完全胜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的抗战立场、科学的战略指导、广泛的群众动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引领着亿万民众汇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彰显了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历史担当。

  擎旗定向:危亡之际坚定立场,唤醒民族觉醒

  20世纪30年代,世界法西斯势力抬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奴役中华民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明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国共产党又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出“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贡献专门技能”,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抗日立场、坚定的抗日决心,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为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指明了方向。

  铸魂聚力:凝聚全国人民力量,形成抗战合力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攻势,单凭一个政党、一个阶级的力量是无法取得抗战胜利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形成战胜敌人的合力。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始终把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为了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努力和让步。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立即向国民党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等主张。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终于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协同作战。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大型战役,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独特的战略智慧开辟敌后抗战新空间,并发动和组织群众,为抗战注入持续的民间力量,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联合国民党抗日,还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各阶层人士、各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积极呼吁抗日,为抗战献计献策;广大工人、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各少数民族组建抗日武装,如回民支队等,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海外华侨纷纷捐款捐物,回国参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才形成了抵御外侮的强大合力。

  谋势定策:科学指引抗战方向,掌握战争主动

  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日双方特点和战争形势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战略方针,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他基于对中日两国国情、军力、资源的全面分析,指出抗日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的发表,彻底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为全国抗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创造的一种重要作战形式,它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的特点,能够在敌人后方不断打击敌人,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补给线,牵制大量日军。在游击战争的打击下,日军疲于奔命,不得不分兵驻守占领区,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随着抗战的深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强调在统一战线中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主导地位。这一方针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敌后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抗日斗争,避免了被国民党同化和削弱的危险,保证了敌后战场的不断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使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的坚强堡垒,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扎根为民:依靠人民群众力量,筑牢抗战根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抗战胜利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政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制度,让人民群众参与政权建设,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文化教育上,开办抗日学校,普及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的战争,也是自己的战争,只有积极参加抗战,才能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利益。

  为了发动群众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各种群众团体,如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通过这些团体把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广大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了大量兵员;他们踊跃缴纳公粮,支援前线物资;他们还积极参与情报搜集、站岗放哨、抬担架、送伤员等工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从初期挺进抗战前线的5万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正规军120余万人、民兵260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9个,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能够在艰苦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立根固本:积极引领抗战胜利,奠定复兴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引领着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最终胜利,彰显了其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历史担当。这一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敌侵略取得的胜利,而且由于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战略地位,这也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激发了亿万民众的民族觉醒和自信。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得到了锻炼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准备了条件。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在抗战后期,中国参与了一系列国际会议,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顾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以高度自觉的历史担当,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中国革命事业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团结精神和担当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阅读】

    【永远的铭记】践行“三大全球倡议”,携手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永远的铭记】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伟大作用

    【光明网专论·永远的铭记】汲取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力量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永远的铭记】深刻理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永远的铭记】铭记历史,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永远的铭记】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让抗战精神永续传承

  【永远的铭记】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勇担新时代使命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上合组织必须坚持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务实高效五项原则,这是对“上海精神”的治理化表达,是将价值共识转化为可操作准则的关键一步。
2025-09-03 15:23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待,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堵点,引领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
2025-08-15 15:58
面对“内卷”困局,平台经济已经走到了必须转型的十字路口,而转型的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价值”,它们是平台企业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
2025-08-05 14:49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