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彭世杰(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教授);李圆月(浙江红船干部学院党史党建教研室讲师)
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表示,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抗日战争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首次完全胜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其坚定的抗战立场、科学的战略指导、广泛的群众动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引领着亿万民众汇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彰显了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历史担当。
擎旗定向:危亡之际坚定立场,唤醒民族觉醒
20世纪30年代,世界法西斯势力抬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奴役中华民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迅速沦陷,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明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的口号,号召全国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中国共产党又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提出“有钱的出钱,有枪的出枪,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有专门技能的贡献专门技能”,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抗日立场、坚定的抗日决心,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意识,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为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指明了方向。
铸魂聚力:凝聚全国人民力量,形成抗战合力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攻势,单凭一个政党、一个阶级的力量是无法取得抗战胜利的,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形成战胜敌人的合力。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始终把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为了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巨大努力和让步。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立即向国民党提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等主张。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国民党终于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协同作战。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大型战役,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独特的战略智慧开辟敌后抗战新空间,并发动和组织群众,为抗战注入持续的民间力量,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联合国民党抗日,还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各阶层人士、各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各民主党派积极呼吁抗日,为抗战献计献策;广大工人、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各少数民族组建抗日武装,如回民支队等,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海外华侨纷纷捐款捐物,回国参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才形成了抵御外侮的强大合力。
谋势定策:科学指引抗战方向,掌握战争主动
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日双方特点和战争形势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战略方针,为抗战胜利指明了方向。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进程。他基于对中日两国国情、军力、资源的全面分析,指出抗日战争必然是一场持久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论持久战》的发表,彻底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为全国抗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等,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创造的一种重要作战形式,它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的特点,能够在敌人后方不断打击敌人,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补给线,牵制大量日军。在游击战争的打击下,日军疲于奔命,不得不分兵驻守占领区,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
随着抗战的深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强调在统一战线中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主导地位。这一方针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敌后战场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抗日斗争,避免了被国民党同化和削弱的危险,保证了敌后战场的不断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开展根据地建设,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使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战的坚强堡垒,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扎根为民:依靠人民群众力量,筑牢抗战根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抗战胜利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政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政治上,实行民主选举制度,让人民群众参与政权建设,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文化教育上,开办抗日学校,普及文化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广大群众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的战争,也是自己的战争,只有积极参加抗战,才能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利益。
为了发动群众参加抗战,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各种群众团体,如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通过这些团体把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抗日大军。广大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了大量兵员;他们踊跃缴纳公粮,支援前线物资;他们还积极参与情报搜集、站岗放哨、抬担架、送伤员等工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从初期挺进抗战前线的5万余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正规军120余万人、民兵260万人。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19个,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能够在艰苦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立根固本:积极引领抗战胜利,奠定复兴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引领着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最终胜利,彰显了其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历史担当。这一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敌侵略取得的胜利,而且由于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战略地位,这也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激发了亿万民众的民族觉醒和自信。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得到了锻炼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干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准备了条件。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在抗战后期,中国参与了一系列国际会议,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创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顾中国共产党引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以高度自觉的历史担当,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中国革命事业当之无愧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团结精神和担当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阅读】
【光明网专论·永远的铭记】汲取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力量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永远的铭记】铭记历史,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