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古小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部副部长、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基地研究员)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家园,具有流动性、整体性、连通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首倡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海洋领域的具体实践,为全球海洋治理指明了方向。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把握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内涵,汇聚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各方合力,优化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规则制度,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把握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内涵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要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与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从空间系统看,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包含“全球—区域—国家—地方”等层级,但均应以海洋可持续发展、人海和谐、共享共赢为目标。就内涵而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可以分为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科技、海洋文化五大领域,应合力建设“安全海洋、活力海洋、健康海洋、智慧海洋、文明海洋”。
实现海洋安全,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前提。应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打击海上犯罪,强化海上救助与海洋防灾减灾,保障海上人身财产安全和海洋经济发展安全。
建设活力海洋,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海洋经济已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制定国家、跨国家、跨区域等多层级的蓝色增长战略或海洋发展规划,陆海统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展高质量海洋经济。
建设透明智慧的海洋,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海洋政策的科学制定,海洋治理的成功实施,均应以坚实的海洋知识为基础。应创新发展海洋调查、观测、监测、预警等科技与装备,共享相关数据信息,实现数字化和可预测。
建设清洁健康的海洋,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海洋是典型的“公地”,要应对好海洋污染、海水酸化、过度捕捞、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气候变暖等威胁,海洋开发利用应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保护性发展。
建设文明海洋,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应保护传承海洋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正式和非正式的海洋教育,增强公众的海洋意识,实现人海和谐。
汇聚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各方合力
海洋治理包含了全球、区域、国家、地方等多个层级系统,有全球性或区域性政府间组织、国家、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研究机构、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强化协同治理,汇聚多元主体的合力,协调平衡各利益攸关方的诉求,共商共建共享共赢。
全球性与区域性政府间组织主要发挥构建国际规则、整合治理资源、解决争端协调和促进国际合作的作用。国家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主体,行使海洋主权,制定国家海洋战略和法律政策,并调配国家资源,推动海洋合作,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在衔接和协调“上下”“内外”“左右”的纵向横向多元主体中发挥中枢作用。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海洋法律政策、落实海洋属地管理和精细化治理、地方海洋创新实践、海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承担着连接全球海洋倡议与本地海洋行动的桥梁功能。非政府组织有的属于全球性或区域性,有的属于全国性或地方性,以其专业性和中立性发挥着重要的政策倡导、专业补充、社会监督与教育传播等作用。企业、研究机构和社会公众是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环境治理、海洋文化保育的重要实践者、引领者、探索者、推动者,并参与和监督海洋法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为构筑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优化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规则制度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共商规则、共建机制、优化相关制度工具,进而实现共享共赢。
统筹解决海洋治理的传统议题与新兴问题。既要完善海洋划界争端、岛屿主权、海上恐怖主义、海盗、渔业过度捕捞、海洋溢油污染、海洋垃圾、废弃物倾倒、海洋灾害、海岸侵蚀等传统议题的规则制度,也要对海洋微塑料、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底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深海极地治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等新兴问题进一步开展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重点解决规则制度空白缺漏、相互冲突、效果不佳等问题。
硬法约束与软法引导相结合。在涉及海上航行与人身财产安全、海洋污染以及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的海洋渔业捕捞活动等领域,应强化硬法约束,合作开展执法与监管。对于目前难以达成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或国内法律、法规等“硬法”的领域,可以先行制定或达成宣言、决议、原则、准则、标准、指南、声明、守则、框架、示范法、备忘录等形式的“软法”,发挥其引导、规范和治理作用。
综合运用规划经济科技等手段。海洋空间规划是解决陆海统筹不足、管理部门职责冲突、海洋开发与保护矛盾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区域海洋和国内海洋的治理。完善构建国际国内海洋空间规划的智库平台,积极开展海洋空间规划的高层对话、论坛研讨与国际国内合作。实施蓝色金融、绿色税收等经济手段,支持海洋资源的绿色化开发、海洋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强化海洋治理的科技支撑,建设数字化、智慧化平台,应用于海洋安全维护、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调查、执法、规划、统计、监测、观测和预警,提升海洋治理效能,在全球、区域、国家、地方等层面合力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深刻把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