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邢志宏(浙江省自然资源厅)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从安吉余村关停矿厂、生态转型发轫,二十年来,这一理念深刻重塑浙江人民的资源观、生态观、发展观,指引浙江率先开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省域实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启示。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绘好全域大美新蓝图。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搞好生态建设顶层设计,必须从全域着眼、全局着手,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浙江坚持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全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一体推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科学规划和高效治理。“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的全省空间蓝图正在不断转化为承载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
优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浪费造成的。浙江始终坚持将节约资源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率先创建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省,持续打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组合拳,实施差异化的用地、用水、用能等市场化配置政策,促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仅占全国1.1%的土地、2.9%的用水量、3.4%的能源消耗量,创造出全国6.7%的国内生产总值。
统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彰显山水秀美新韵味。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浙江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废弃矿山生态改造“引美入治”,蓝色海湾东海筑梦“拥景而兴”,绿色碳汇助力打造“零碳亚运”,钱江源山水工程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瓯江源山水工程荣获联合国生态恢复旗舰项目。以山海为基、林田为底、蓝绿廊道为脉、重要生态源地为节点的生命共同体正在加快形成。
重塑城乡发展空间肌理,打造人居和美新画卷。城镇化工业化不是“千城一面、千村一面”,而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浙江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产城人文景生”融合发展,联动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一体化,创新开展县域发展轴空间专项规划,打造“土地综合整治+乡村记忆、产业升级、绿色发展、城乡融合”等各具特色新模式,率先实施“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不断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
健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引领共治共美新风尚。在全社会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必须持之以恒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蕴含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融入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浙江创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报告制度,严格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报告制度,初步形成覆盖森林、湿地、海洋、水流、耕地、矿山等全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竹代塑”“蚂蚁森林”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涌现,“生态警务”“基层田长”等多元共治模式全国推广,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向世界传递可持续发展浙江好声音。
自然资源是生存之基、发展之要、民生之本、生态之依。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新起点上,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的重要论述和对浙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重大使命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核心任务,全面开展“大美自然·山水浙江”建设重大行动,促进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省域样板,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