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中学与历史结缘,到深耕史学四十余载,汪朝光的治学历程,始终与求真的初心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相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他谈及对抗战历史的深刻思考——抗战精神不仅是战时的坚守,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在时代变迁中始终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
自学生时代起,汪朝光便对历史怀有浓厚兴趣。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他顺利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自此踏上系统历史研究之路。大学期间,汪朝光对民国史的兴趣愈发浓厚,为了在这一领域持续深耕,他先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攻读历史学硕士与博士学位,不断夯实学术基础。在早期学术生涯中,导师李新、金冲及对他影响至深,二位先生早年投身革命,兼具丰富的实践经历与学术远见,对历史认知深刻独到。他们的点拨让汪朝光对历史的理解更趋全面。
遵循着导师的教诲,汪朝光始终秉持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治学理念,在史学探索之路上坚守求真初心。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课题《中国抗日战争史》完成并出版,汪朝光负责其中的第3卷《战时政治》的写作。相较于以往的抗战史研究,这部著作以14年抗战为完整脉络,分主题展开全景式研究——将此前未纳入研究范畴的抗战军事和技术史、战争善后处理等设专卷论述,拓展了研究广度与深度;在对抗战的分析评论方面,注重吸纳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秉持客观的立场,在诸多领域实现突破。撰写《战时政治》卷时,汪朝光翻阅大量档案文献史料,使研究立足于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他将战时政治置于国内外抗战大环境中统筹考察,客观剖析国民党抗战政治的得失,突出共产党根据地建设对抗战胜利的重要作用,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的论说融入实际论述。
此外,他还著有《中国近代通史》第6、10卷和《中华民国史》第4、11卷等,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在中国近代史、民国史、抗战史领域持续深耕。在他看来,“治学对个人而言是一种理想,对集体而言是一份工作,对国家而言是一份责任,如何将其合为一体,知易行难”。为此,他始终以“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信条,在学术探索中坚守科学态度,秉持实事求是原则,不为空言,只求探寻历史的真理。
除了潜心钻研,汪朝光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他的足迹遍布亚、欧、美近20个国家,在跨国学术对话中为研究注入新视角。于他而言,这些经历兼具“寻找历史”与“达成共识”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散落各国的抗战史料是还原历史全貌的关键,即便在海外图书馆停留短暂,他也总能有所收获:“我在美国耶鲁和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只待过一二天,但也都找到了对抗战电影研究有用的材料”;另一方面,学术交流是增进国际共识的桥梁,汪朝光多次参加有关抗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以及国际共同研究,他认为,这类交流能让海外学者和民众更清晰地了解中国抗战的历史语境,进而理解其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地位。
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汪朝光认为,抗战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止在抗战时期,需要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观察。“近代以来,每当面临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变局之时,总有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也总有广大民众一呼百应,为挽救国家危亡而奋斗,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迫、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这是历史的必然。”他指出,“抗战精神发展到当下,其传承是一以贯之的,并不随时代的变化而失去其意义,而是不断更新其内涵。”(光明网记者 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