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深耕学术到引领学科发展,从高校管理者到国家级思政课教学设计的领航者,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慧始终与青年并肩同行,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构建起立足重大现实需求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范式。
杨晓慧长期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这一学科既要求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呼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能力。杨晓慧多年如一日,躬身投入其中,一边积极推进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一边推动教育实践的创新与深化。他坚信:“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讲出思想的水平;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讲出信仰的意蕴。”
在杨晓慧看来,“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魅力在于其科学性。这种科学性并非自然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而是一种彻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方法论不仅深刻塑造了他的学术视野,更成为一种思想武器,运用于他学科建设的实践中。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杨晓慧格外注重以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审视和摸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之道。他深刻认识到价值观教育既是永恒的人文命题,也是深刻的时代性问题,必须从内在获得国际性视野和时代性意识。多年来,杨晓慧和他的团队坚持面向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战略需求,立足国际视野,扎根中国大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先后获批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当代青少年德育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外青少年德育比较研究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等多个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平台,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13所世界顶级高校开展深度合作。
杨晓慧的学科建设之路,始终扎根于实践的土壤。在他眼中,思政课是一门有“大学问”的课堂,如何让其吸引青年的学习兴趣,是众多高校共同面对的课题。杨晓慧深入开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把握其群体性认知规律与行为特征,努力把“大学问”转化成“活课堂”。在担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期间,他大力推动学校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大思政”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和课堂局限,让思政教育融于日常、润心无声。这一探索,不仅在校内落地生根,更走向全国,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文化建设》。而在他身后,一支学术方向一致、凝聚力高、执行力强的学术团队也逐渐成长。近日,由杨晓慧领衔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获评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理论并不是无根的浮萍,也不是抽象的思辨,它必须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反映人生关切。”这是杨晓慧对自己治学与教育经验的总结。他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活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与应用的前沿阵地。今年四月,中央宣传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杨晓慧及所带团队受委托开展前期调研工作。谈及该文件的起草背景,杨晓慧指出,共享经济、零工经济和平台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的崛起,正在逐步打破传统职业道德的框架和边界,使得传统的伦理机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为此,杨晓慧及团队紧密结合各行业实际,通过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等系统性工作,形成全国《职业道德建设状况调查报告》,为起草文件提供全方位的数据与理论支撑。
作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晓慧围绕“培育新时代青年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人心”等议题积极发声,“思政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我将持续关注和深耕,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贡献力量。”(光明网记者刘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