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方杲(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杨欣宇(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我国科技实力实现从全面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基因编辑技术取得关键突破、生物育种技术持续升级、深海空天资源开发成效显著、类脑智能研究形成领先优势、量子信息领域成果涌现……这些重大创新成果共同构成了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
从唯物史观视角看,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一经典论述揭示了科技创新不仅是生产力的“加速器”,更是生产力质的飞跃的“催化剂”——通过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科技创新促使生产力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迁,催生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
内生增长理论从现代经济学视角进一步阐释了科技创新的经济驱动机制。该理论突破传统增长模型中将技术视为外生变量的局限,揭示了经济增长源于经济系统内生因素,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动力。随着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演变——从技术引领科学到科学引领技术,再到二者深度融合为科技一体化——科技创新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显著促进技术扩散,形成“创新-扩散-再创新”的良性循环,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建立在科技创新积累的知识基础和技术突破之上,通过持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质变”。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这一重要论述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它不是传统生产力的简单升级,而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机制
尽管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就,但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依然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驱动作用,通过原始性、颠覆性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夯实产业根基。科技创新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塑造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在信息技术领域,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新能源领域,光伏电池、钠离子电池、氢能储能技术迭代带动风光氢储一体化产业集群崛起;生物医药领域,基因编辑、mRNA疫苗、合成生物学等技术促进创新药等细分领域快速发展。这些以高技术、长链条、绿色化为特征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科技创新催生新模式,形成发展合力。科技创新引发管理、制度与文化等多元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保障、组织支撑与文化土壤。管理层面,平台经济模式下,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推动企业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更是依托飞速进步的数字化工具,实现组织扁平化与决策高效化;制度创新层面,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堵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落地实施;文化创新层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蔚然成风,加速了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多元创新的协同联动,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
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激活核心引擎。科技创新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本、数据等生产要素配置,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催生“数字工匠”,显著提升生产效率;数据要素成为新型生产要素,通过算法优化实现精准排产与库存管理;资本要素向科创领域加速集聚。这些要素配置的优化,本质上是技术赋能打破要素流动壁垒,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跃升,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综上,科技创新通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产业根基、发展合力、核心引擎三个维度协同发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聚焦关键环节,系统谋划科技创新路径,将创新活力转化为发展动能。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原始性创新突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必须依托基础科学研究,特别是重大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要坚定贯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关键领域,加强引领性科技攻关,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动能提供源头支撑。
强化科技创新协同,构建完善创新体系。要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系统性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长远战略需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攻关,实现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能力整体提升。同时,坚持系统观念,建设高能级、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优势资源,打破创新主体间壁垒,促进人才、设备、数据等创新要素共享。既要解决当前关键技术瓶颈,也要前瞻部署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空深海等未来产业,持续拓展研发广度与深度,培育新的增长点,增强国家科技创新的韧性和可持续竞争力。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在于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市场”要素置于国家战略科技创新的中心位置。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既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也要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通过精准对接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产业化进程与规模化应用,提高产业效率和质量水平。
总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创新,助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坚定创新自信,勇担以科技现代化赋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以自主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