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元志(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朱瑞博(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技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交互作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协同合作范畴,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竞争力以及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核心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同时强调, “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把握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关键维度,是落实这一战略部署的应有之义。
从“线性转化”向“系统耦合”:融合范式加速演进
当前,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路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先研发、后转化”模式,正加速向“需求牵引、同步演进”的系统耦合范式转型。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智能装备等领域,研发与应用环节高度融合,呈现出从“构想到产品”的快速闭环。数字智能技术的复杂迭代,大大压缩了创新周期,也对组织响应速度和政策适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结合点正在前移,融合不再是创新链末端的附加环节,从一开始就需考虑产业需求、市场条件和工程实现等因素。这一趋势要求我国创新体系加快重构,打破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等环节间的隔阂,建立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场景应用为驱动的新型创新模式。
从“要素配置”到“功能嵌入”:重构创新组织体系
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根本上是创新组织能力的重塑。创新组织形态正从要素堆砌转向功能协同。企业不再仅仅是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逐步成为需求定义者和系统集成者;高校和科研机构则正在从成果转化的供给方,转型为面向产业的知识服务平台。中小企业通过嵌入模块化创新网络,日益成为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高效节点。
重塑协同组织体系,须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加快组织形态转型,推动平台型、网络型、扁平化组织结构替代传统科层模式,实现资源高效流动与任务动态集成;二是深化协同机制改革,构建以利益共享、组织联动、制度配套、文化认同为支撑的实质性合作体系,推动创新要素由“物理拼接”向“化学反应”转化;三是提升运行韧性与柔性,借助知识平台与流程管理工具,打通知识流与任务流,沉淀模块化能力,构建快速响应的协同网络。
从“成果转化”到“价值循环”:制度建设成为关键突破口
科技成果只有融入动态循环体系,才能实现从“可用”向“高效可用”的跃升。所谓“价值循环”,是指从知识创造、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再反哺科研的全链条、闭环式运行机制。当前,应重点在五方面实现制度突破:一是健全成果权属和收益分配机制,在确保权属明晰的基础上,探索“先使用、后确权”等灵活机制,把握技术转化窗口期。二是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推动“耐心资本”与技术保险等组合工具协同发力,缓解中试环节的融资瓶颈。三是建设中试验证与成果孵化平台,强化概念验证、技术评估、场景首试等环节,提升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适配性。四是推进数据要素确权和市场化改革,建立统一的估值、流通、分配规则,打通数据资产的“确权—定价—交易”闭环。五是改革绩效评价机制,引入技术成熟度、市场反馈、转化效率等多维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拓展科研人员试错容错空间。
从“政策激励”到“系统治理”:构建多层次融合支撑体系
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不能单纯依赖项目推动和资金支持,而要系统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治理体系。国家层面,要强化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联动设计,推动财政金融、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等多维政策形成组合效应,解决“多头供给”“政策脱节”等问题。在区域和行业层面,依托区域创新联盟、产业协作平台和共性技术中试基地等平台,提升地方资源集聚能力与协同配置水平。在企业层面,统筹外部激励与内生动力,提升政策适配性与稳定性,实现“扶上马、送一程、看住路”的全过程支持与风险共担。
在数字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政策体系跟上创新步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构建更具灵活性的动态响应机制。首先,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政策趋势感知与快速响应机制,及时捕捉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变化。其次,推进政策制定流程改革,缩短政策制定周期,完善试点先行、动态调整、长效运行的政策体系。其三,加强技术、市场、监管之间的协同,特别是在基因合成、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推进标准制定与伦理规范同步建设。
从“空间集聚”到“系统外溢”:推动生态跃升迈上新台阶
空间组织结构的跃迁,是科技与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传统以园区为中心的空间组织形态,正逐步演进为跨区域协同、多点联动、网络共生的生态结构。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战略区域,正通过基础设施共建、政策工具协同、创新平台共用,培育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节点。地方层面,广州、苏州、合肥等城市,通过创新平台建设、中试基地布局和制度设计,探索建立从科研到产业的闭环结构和成果辐射网络。同时,在“东数西算”“科创东进”等战略引导下,新型创新基础设施布局不断完善,实现算力、数据、算法和研发资源的跨区域统筹,为构建泛区域协同网络提供技术与制度基础。
面向未来,应着力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空间协同体系。一是构建“链主企业+科研平台+孵化载体”协同网络,强化功能互补、节点清晰的支撑体系;二是建立跨区域的利益共享与任务共担机制,增强区域协同的内在粘性与运行韧性;三是推动“东部策源—中部转化—西部扩散”的全国布局,加快构建泛区域协同格局;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版图,强化与国际创新枢纽的连接通道,在规则制定、标准输出、人才流动等方面前瞻布局。
以融合引领转型,以创新塑造未来
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是顺应时代趋势的主动作为,更是实现科技强国与产业强国协同共进的必由之路。当前,从结构耦合、功能嵌入,到价值循环、系统治理、生态跃升,融合路径已愈发清晰,政策与实践正在纵深推进。唯有把握关键维度,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才能在全球科技竞速中赢得先机,在新质生产力孕育中培育优势,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持续塑造我国发展的战略主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预先市场承诺机制研究(22BJY22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