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勤(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陈庆凯(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国幅员辽阔,具有丰富的空间尺度和多样的地域单元,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明显,需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理论上剖析新质生产力的空间属性和特征,探索新质生产力空间落实路径,是科学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
深化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空间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空间特征表现为技术创新活动的空间聚集性。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布局更加不均衡,通常发生在创新要素密集、创新主体多元、创新环境良好的少数地区,呈现空间高度集聚的态势,并且创新活动、创新性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基于品质和卓越追求而倾向于地理邻近和聚集,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的空间集聚,形成“创新空间-生活空间邻近耦合效应”。基于创新集聚程度的高低,创新集聚空间呈现出“发展中心—策源地—蓄水池—腹地”的梯次结构,并依托现实中的街区、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等空间载体。
新质生产力削弱了地理区位限制,改变了空间经济中“距离”的意义。数据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其复制性、流动性和遍在性等特征,不同于传统生产要素对物理空间的高度依赖,数字技术使数据要素流动而不再受到地理位置的约束。数字经济发展使得生产力布局所依赖的交通网络、运输手段以及信息传输方式等发生质的变化,空间距离成本效应将发生深刻变化。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综合质态,通过要素流动、生产方式创新、产业赋能等改变空间经济中“距离”的存在意义,削弱地理空间距离的物理限制,使欠发达地区有机会破除因地理位置偏远而在传统生产力布局中的先天劣势,为欠发达地区追赶跨越带来新动能、新路径。同时,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桥梁”的搭建为减弱自然、技术等因素形成的非制度性市场分割创造了条件,能较好地破除壁垒。
新质生产力提升了对大自然利用的深度,催生新的生产力布局指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自然条件被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拓展自然资源的可利用边界,越来越多原本被忽视的自然条件被纳入生产系统,成为新型生产活动的动力与原材料。代表新质生产力核心动能的人工智能、算力技术与新能源技术显著提升了对自然条件的利用深度,使得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等资源成为新的劳动对象。这种背景下,工业化时代被假定为遍在性要素的水、光、风等自然条件,不仅成为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源泉,更越来越成为决定新能源产业、算力产业、大数据中心等布局的局域性因素。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能源的高度依赖性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绿色低碳优势,算力枢纽指向、新能源就地消纳指向正在成为生产力布局的新的指向。
加快新质生产力的空间落实,实现因地制宜发展
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特征,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补短,避免搞单一模式同质化发展,也避免贪大求全急功近利,探索适合不同空间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和方法,走出各具特色、符合实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依托创新聚集区引领创新发展。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等五大城市群集聚了全国75%的科技创新资源,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不断的源头动能。充分发挥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建设高密度的创新聚集区,引领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空间网络。着力提升创新成果密度,推进集聚高端研发机构、企业集群及相互关联的创业企业、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加大对高端人才、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实现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着力提升创新人才密度,依托城市更新、新城新区建设等,建设高品质社区生活圈,营造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打造创新高集聚-生活高品质的空间载体,吸引和留住更多创新型人才、创造性群体。着力提升“双链”融合强度,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和精准对接,以科技成果的诞生和应用驱动产业创新,形成技术突破与产业化的示范效应,同时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构建链式配套和梯次布局的产业分工网络,引导不同环节在不同等级城市布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现最优布局。
促进欠发达地区数字跨越发展。数字经济削弱地理空间距离的特性,为赋能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和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要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立足欠发达地区拥有信息资源和数字技术实际,加快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和虚拟空间的链接,突破传统距离限制的发展模式,缩短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发展鸿沟,使得欠发达地区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参与到国家整体的创新体系中,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通过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运用,推动传统制造业进行“智改”“数转”和“网联”,大力挖掘本地农业数字化与服务数字化潜力,开发产业数字化发展更多算力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塑传统产业竞争优势。要探索数字产业化发展,发挥能源资源优势,推进数据中心、算力枢纽建设,采用“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培育持续性竞争优势。
构建优势互补区域分工合作新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着力推动不同区域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分工与协同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跨区域循环与高效利用。推动数据确权的标准化,鼓励各地开放数据资源,推动数据在各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对数据交易的监管与隐私保护,明确数据交易的合规要求与隐私保护的标准。优化能源和产业耦合的空间布局机制,将“双碳”目标与因地制宜发展新能源结合起来,一并纳入国家生产力布局总体考量,在“能耗双控”向“碳双控”转型的过程中注重体现区域差异,引导传统高耗能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向新能源富集地区有序转移。加大转移支付的调配力度,核心城市与周边的中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共同建立公共资源的互补机制,尤其是在教育、医疗等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远程协作、资源输出等方式,帮助中小城市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同时,探索对高能级城市的科技成果输出和技术扩散行为提供创新资源溢出补贴。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相比难以移动的土地要素,人才、科技和资金等要素既具有流动性,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先进要素。注重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公平配给,为赋予劳动力“用脚投票”的权利以充分保障。建立更为健全明确的投资回报机制,有效促进民间投资。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企业作为创新源动力的位势不断增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直接应用到产业,提升科技资源转化效率。同时,在全国层面构建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全国统一的市场信息平台,在市场主体的准入、竞争、保护和监管等方面,构建全国统一的规则,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壁垒。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双碳”目标下西部地区高耗能制造业低碳转型研究”(22BJY12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