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兴远(江苏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新型工业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现代产业发展呈现出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融合发展也成为推动制造业由大向强的有效途径。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地有机交融与结合,形成创新叠加和倍增效应,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跃迁,从而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必须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规律,以融合创新持续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升级。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新”融合,培育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要素,产业创新则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实践平台和具体路径,两者深度融合、双向奔赴,有助于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催生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
推动“两新”融合,一是要夯实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这个融合的基础。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下大力气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统筹建设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提升科创平台能级,聚焦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链上。二是抓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个融合的关键。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重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企业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功能。要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集聚创新资源、研发创新技术、促进产业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健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推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三是畅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一融合途径。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区域性和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与全国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在重点产业领域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建设,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鼓励采取先使用后付费等多元化成果转化模式,助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样品变成产品。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创新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实数”融合,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引擎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通过深度应用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产品形态、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发生深刻变革,能够有效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实体经济的价值增值,引领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
促进“实数”融合,一要以“链式”转型为牵引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产业链中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或数字化服务商等关键企业的领航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实施“链式改造”,依托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互联和数据共享,推动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上中下游中小企业协同数字化转型的格局,有效破解中小企业仍然存在的“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难题。二要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解决方案创制为抓手提升供给质量。加强关键数字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实数融合核心技术、基础元器件、工业软件等发展短板,建立制造业数字技术试验区和示范基地,进一步夯实数字技术底座,强化新型算力基础设施支撑,提升数字技术和产业供给能力,推进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的大规模普及与应用。建设服务商资源池,打造先进适用、稳定可靠、具有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三要以需求和精准施策为导向分类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考虑行业特性和企业转型基础,探索不同类型企业的实数融合发展路径,健全更加细化、差异化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体系,制定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推动形成因地制宜、“一企一策”“一行一策”的转型模式。四要以高水平应用为主线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依托我国工业门类齐全、数据资源海量等多重优势,健全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加快培育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探索多样化数据开发利用机制,深化典型场景数据分析应用,构建生机勃勃的“数据雨林”,最大化激活数据价值。
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塑造新型工业化竞争新优势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协同耦合,形成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不仅增强制造业的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还有效推动服务业结构高级化,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选择。
推动“两业”融合,一是加强融合主体培育,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引导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后端服务领域延伸,参与服务型制造标准制定,开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服务型制造,实现从产品制造商向“制造+服务”供应商转变。发挥引领型龙头企业的“头雁”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培育优质融合化转型服务商,发展集中采购、定制化生产、协同物流、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二是探索多元融合路径,构建融合协同发展格局。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广泛运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设备更新、标准升级和产品迭代,强化制造业和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电子商务、质量服务、现代物流、节能环保服务等的深度融合,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精准度,推动形成“制造即服务、服务即制造”的双向融合态势。加快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补齐产业体系短板。三是健全保障制度,优化融合创新环境。加大对融合发展的税收优惠力度、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支持经营主体创新发展、跨界融合,拓展融合的发展空间。建设服务型制造集聚区,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集聚发展。开展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场景建设,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融合应用。加大服务型制造领域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人才支撑。
强化产业与城市“产城”融合,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进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产城融合强调产业与城市的深度融合,通过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互促,驱动产业聚集和升级、城市更新和功能完善、就业增加和生态体系构建,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产城共生共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推动“产城”融合,一要把做强产业作为融合发展的重点,大力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按照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要求,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孵化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打造规模化企业和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升级。二要把做优规划作为融合发展的基础,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突出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统筹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各地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差异化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人口集聚互促相融。三要把完善基础设施和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作为融合发展的依托,提升宜居宜业水平。统筹推进城乡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合理布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更有效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新污染物治理等问题。四要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作为融合发展的保障,为产城融合保驾护航。产城融合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和规划、建设、管理等多环节,需要以人的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方式,健全产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