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令小雄(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亭青年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员)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重大论断和战略指引,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擘画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宏伟蓝图。
长期以来,传统发展模式往往将“增长”与“保护”置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困境。如何真正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关系高质量发展成色、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深入研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条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高质量发展本质上也是绿色发展,而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一大动力,正是在于加快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及其内生的绿色、低碳、可循环属性,为我们破解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实现生态财富与经济财富的协同增值,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和强大的实践伟力。
“两山”转化的理论出场是一场源自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两山”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深刻飞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发展观革命,是蕴含着丰富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是实现了从“对立论”到“统一论”的认识升华。传统工业化道路一度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经济发展的“成本”和“包袱”。“两山”理念则从根本上颠覆了这种短期主义、机械的思维方式。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永续发展的最大本钱和最厚实家底。这种“大生态观”,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二是揭示了从“潜在财富”到“现实财富”的转化规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论断,其精髓在于一个“是”字,阐明了一种价值上的潜移等同和转化上的可能。绿水青山并非天然就等于金山银山,其间存在一个关键的“转化通道”。这个通道的打通,依赖于人的能动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方式。如果只是守着绿水青山“盼富、等富、靠富”,那无异于“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只有通过科学的路径设计和创新的制度安排,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才能让潜在的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财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是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工作中反复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必然包含“绿色”这一鲜明底色。一个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发展,绝不可能是高质量的发展。因此,推动“两山”转化,本身就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摒弃“以GDP论英雄”的旧模式,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它从根本上要求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对大量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依赖,从而可以进一步打通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点金之笔”,“变绿为金”,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传统发展模式下,生态资源其价值被严重低估。新质生产力通过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能够精准识别、量化并开发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使得戈壁、荒漠、海洋这些昔日的“不毛之地”,转变为生产清洁能源的“蓝色金矿”和“绿色电厂”;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的进步,能够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中开发出新的药品、材料和健康产品;数字技术与物联网的应用,则可以构建智慧农业、智慧林业系统,实现对生态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从而在保护中提升产出效益。这些绿色技术,正是将“绿水青山”的生态存量,转化为“金山银山”经济增量的催化剂。
新质生产力以要素创新为“重塑之力”,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硬核的高科技上,更体现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上。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融入,极大地提升了资源配置的精准度和效率。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GEP核算体系),我们可以为空气、水、森林等生态产品“定价”,使其能够像普通商品一样进入市场交易,从而让保护生态者得到合理回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催生了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使得“减碳”行为本身就具有了经济价值。这些制度创新,正是对生产要素的重新定义与配置,使得生态资本能够与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一样,在市场机制中流动、增值,从而打通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制度性通道。
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升级为“转型之要”,推动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绝非仅仅是发展一些“小而美”的生态产业,更需要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进行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新质生产力正是这场范式革命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它通过应用先进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技术,对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高耗能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绿色化改造,使其在保持经济产出的同时,大幅降低生态足迹,实现“产业生态化”。另一方面,它催生和壮大了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这些产业本身就是绿色低碳的,其发展壮大,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更能从结构上优化我国的产业体系,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资源环境代价,实现“生态产业化”。
加快探索“两山”转化的中国实践路径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各地正在围绕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展开一系列生动而深刻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路径。
立足资源禀赋,走“生态产业化”之路。这是将生态优势直接变现的路径。比如浙江安吉余村,通过关停矿山、修复生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将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闻名全国的富裕村,生动诠释了“靠山吃山唱山歌”的新内涵;福建南平,依托武夷山优良的生态环境,做大做强茶产业、竹产业和文旅产业,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这些实践证明,优良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最稀缺、最宝贵的生产要素,围绕它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最佳结合点。
坚持创新驱动,走“产业生态化”之路。这是推动存量经济绿色转型的路径。内蒙古鄂尔多斯,曾是典型的“煤城”,如今正大力发展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集群,推动能源结构从“黑”向“绿”的深刻转变;河北钢铁产业,依托技术改造和流程再造,实现了超低排放,正在向绿色钢铁、智能钢铁迈进。这些实践表明,传统产业并非高质量发展的“包袱”,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改造,完全可以实现凤凰涅槃,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焕发新的生机。
三是强化制度供给,走“价值市场化”之路。国家层面正在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多地开展GEP核算试点,探索生态保护补偿、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工具。这些制度创新,旨在建立一套“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用市场的逻辑、价值的规律来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从而使绿水青山能够持续稳定地产生经济效益。
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战略任务。它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哲学智慧,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总牵引,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双轮驱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丰富“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努力绘就一幅山川秀美、人民富足、社会和谐的“美丽中国”新画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