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俊(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争取青年、赢得青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认知方式已发生显著变化。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中实现“破圈”传播,圈粉“Z世代”,既是新时代理论传播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彰显理论生命力与引领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互联网时代,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传播既不能“新瓶装旧酒”,也不能“为潮而潮”,而应以思想的伟力征服青年,以真理的魅力感染青年,以创新的活力吸引青年,在“原味”“真味”“鲜味”的“三味”有机统一中,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更具青春味、更有时代感、更富穿透力。
坚持原著新读,确保“原味”不变
青年若没有理论基础,思想上自然困惑迷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这是总书记总结的理论学习心得,为青年学习理论指明了方法和路径。理论是深刻的,绝非“鸡汤式”阅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传播,首先要引导青年沉下心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打牢理论基础,筑牢思想根基。
坚持原典逻辑。原汁原味的原典,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以及党的重要文献等,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富矿,熟读熟记才能活学活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原理、读原著是接触马克思主义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在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时代,要引导青年回归“读书”,以深刻的思想理论说服青年,用思想的强大力量引导青年。
创新原典场域。理论虽然深刻,但也需要场景化、沉浸式呈现。要围绕原典所描述的历史背景、事件场景、经典对话等内容,创设可感可触的沉浸式原典阅读情境,如情景剧、话剧、朗诵、短视频等,建构青年感知理论、传承精神的情感场域。同时,要将理论宣传与现实结合起来、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根据原典内容、青年特点、传播场域等,利用好各类实践育人基地,引导青年走出校园、走进一线,在乡村田野、厂矿车间、企业社区等社会现实场景中,进一步了解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亲眼见证、亲身参与、真切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从内心理解和认同理论,从而真正领会到理论的独特魅力所在。
鼓励青年共创。青年最懂青年,最能感召和影响青年。特别是Web3.0去中心化的特性造就了“Z世代”乐于表达、开放包容的群体特质,做好青年理论传播不妨尊重青年的创造精神,让理论宣讲的舞台上多一些“青年面孔”,培养一批有思想、有情怀的青年理论宣讲家,让更多青年成为“学理论”的主角、“讲理论”的主力、“用理论”的主体,共创共享理论传播。同时,青年积极参与理论传播,既能在讲述中找到个人成长发展与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契合点,以理论的“内化”实现深度感召,还能产生“同质相吸”效应,利用青年群体的关系网延长传播链条,实现理论的裂变式传播。
答好“青年之问”,确保“真味”不减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如何让青年对理论甘之如饴?关键在于坚持问题导向,抓住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在解真题、答难题、破新题上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性,让青年觉得理论适用、管用。真理的故事讲好了,在青年群体中传开了,真理的甜味自然沁入心田。
共情青年,回应思想关切。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传播归根结底是以“青年”为中心的传播,必须紧密联系“Z世代”“网生代”“数字新青年”的理论需求。当代青年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渴望探寻事物本质。实现青年理论宣传的破圈传播,必须直面青年关心关切,思青年之所想、解青年之所惑,与青年“共情沟通”,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通过有深度、有热度、有温度的理论宣传,引发共鸣,达成共识,让真理的甜味滋养更多“长在屏幕里的一代人”,不断增进广大青年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引导他们切实将人生理想、青春价值融入时代发展大潮。
读懂青年,把准思想脉搏。找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毛泽东曾指出,“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做好青年理论传播,首先要了解青年、研究青年,把握青年用网特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青年精准画像,收集分析青年感兴趣的理论话题、参与度高的社会热点以及青年群体中的流行文化,摸清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思维特点以及信息接收特点,为青年定制更精准、更个性的传播策略,提升理论传播实效。
注重理论“活化”,确保“鲜味”十足
“鲜”就是理论传播要有时代感、青春感和生命力,理论是否讲得生动,是其“破圈”传播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当前,算法推荐机制、“信息茧房”效应、碎片化阅读和泛娱乐化的传播环境,极大影响理论传播的“触达率”。理论要想圈粉青年,必须打破思维定势、破除路径依赖,想方设法贴近青年、触达青年、影响青年,竭尽所能对话青年、引领青年,实现青年与理论的“双向奔赴”。
深耕内容吸引力。不管技术、形态和时代怎么变,理论传播的核心在于有料、有趣、有质的内容。要坚持内容为王,深耕内容吸引力,在重要节点强化议题设置,不断推进理论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青年关心关注的传统文化、大国重器、创新创业等话题,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用“小细节”彰显“大情怀”,以具象化事物、个体化叙事解析理论的重大主题,讲清理论高度、实践广度、历史厚度和现实温度。
强化话语亲和力。党的创新理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但面向青年的理论传播必须降低理论浓度,处理好深刻性与大众化的关系,提升“转译转化”能力。要创新语态,用鲜活案例、生动故事来“翻译”理论、“解释”理论,把“文件词”转为“家常话”,把“书面语”讲出“故事味”。要活用形式,多用“金句”“极简”“图解”等青年听得懂、好理解、短平快的方式,让理论传播的话语表达更生动鲜活,带网感、接地气,让青年感受到理论的可亲可近,以软性表达不断拉近与青年的认知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构建与青年沟通、交往、互动的良性对话场域。
激发创新引领力。推动内容、创意与技术相融合,充分利用AI大模型、AIGC、VR、AR、H5、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可视化的新创意、新技术,打造一批青年爱听、爱看,兼具思想深度与网感表达的现象级理论产品,让理论从“纸面”跃上“屏面”,实现宏大主题的青春化、轻量化、个性化传播。人在哪里,理论传播就应该在哪里。要根据青年群体圈层化特点,强化青年理论传播的社交属性,深入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等青年聚集的网络平台,从“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转向“共创共享”的沉浸互动,从满足信息获取到实现价值认同。当理论产品有流量、有声量,实现有效触达、破壁出圈,才能让广大青年在潜移默化中接触、接受、吸收、内化党的创新理论,形成“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价值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