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大力弘扬探月精神

来源:《红旗文稿》2021-01-31 09: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陈雄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土壤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安全着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深情勉励探月工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全体同志“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立新功,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开拓性贡献”。探月精神,既拓展了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其根本性价值既属于中国航天人,也属于全体中国人。

  追逐梦想,激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豪情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壮举,是我国航天人不畏艰险追逐梦想的又一成功典范。中国是火箭的故乡,中华民族也是最早怀揣飞天揽月梦想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为2016年首个中国航天日作出的批示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又指出,“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伟大事业始于伟大梦想,而梦想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追逐的脚步不停歇,梦想才能照进现实。在中华民族“敢上九天揽月”的追梦征程中,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化学元素分布、月表矿物含量、月壤分布和近月空间环境等一批科学研究成果。2010年,嫦娥二号和地球的距离突破1亿公里,创造了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纪录,并不断刷新宇宙深空的“中国高度”。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了月球软着陆,把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2018年,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这是人类全面认识月球的又一壮举。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承续探月梦想,实现我国首次月面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携带样品再入返回等多项重大突破,收获了研究月球乃至太阳系行星的宝贵科学样品。此次任务的成功实施,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实现了“绕、落、回”三步走规划,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民族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揽月而归,踏梦而行,中国航天人必将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以探月精神逐梦星空,以奋斗姿态砥砺前行,让中国人的足迹抵达更加浩瀚深远的星辰大海,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勇于探索,是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想的必由之路

  航天人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体现在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不畏艰险的顽强拼搏上,体现在刻苦攻关不断攀登世界航天技术的新高峰上,体现在开拓创新不断创造航天事业发展的新成就上。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立项以来,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每一步都取得了新突破,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浩瀚宇宙的漫漫征途,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面对深远空间的测控通信等难题,探月工程研制队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嫦娥五号作为中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共创下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进行采样与封装,二是在地外天体上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探索宇宙奥秘,需要强大的实力,也需要不畏艰险的勇气,正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中国航天人为人类文明奉献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自立自强的旋律最动听,勇于探索的精神尤可贵。当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展开五星红旗,闪耀月面的“中国红”映照出追求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决心。

  勇于探索是航天人远大的志向、顽强的精神和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彰显。众所周知,航天科技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事业,难度大、风险大。我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与航天人勇于探索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密不可分。航天人面对科技高峰不畏难,面对尖端技术敢攻关,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勇于创新,铸造一流,追求卓越,奋力占领航天科技的制高点。在攀登过程中,他们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拼搏进取,不断创新;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攻坚克难,锲而不舍;面对失败和挫折,他们百折不挠,从不气馁;面对成功和胜利,他们不骄不躁,再接再厉。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无不是航天人勇于探索精神的体现。60多年的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表明,只有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攻关,才可以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勇于探索是建设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想的必由之路,勇于探索的精神也必将为我国从航天大国转变成航天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协同攻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指出,“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航天工程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的科学领域广泛,参与单位和人员众多。探月工程由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参与,技术挑战多、实施难度大、任务风险高。从设计到生产、从研制到试验、从发射实施到飞行控制,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全国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的结果,都是中国航天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彰显,都是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先进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中国探月工程自批准立项以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实现了“六战六捷”。探月工程任务连续成功,凝结的是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依靠的是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汇聚的是中国人民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自信。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保障和力量之源。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将最优势的力量、最宝贵的资源凝聚在一起。正是依靠协同攻坚的精神,我们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一代人干成了几代人的事”的壮举。

  合作共赢,是中国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的中国方案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合作共赢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显著标识。中国探月工程坚持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主动开放部分资源,帮助搭载了多个国家的科学仪器设备,又将获得的宝贵原始探测数据向全世界开放,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和大国胸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有力地支撑了国家政治外交,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了中国方案。

  科学无国界,中国一贯真诚友好合作,走共赢之路,积极开展有关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航天发展成果。在嫦娥五号任务实施中,我国与欧空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测控领域协同合作,邀请多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官员到文昌现场观摩发射,一些国家领导人、航天机构和部分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很多国际同行和友人,都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贺和赞誉,期待进一步合作。后续我国将依据月球样品及数据管理办法,广泛征集合作方案,鼓励国内外更多科学家参与科学研究,力争获得更多科学成果。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外空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的行星探测计划——向着月球、火星乃至更远,是人类探索外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航天人以“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航天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为己任,努力成为开拓创新、发展人类文明的排头兵,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探月精神,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向更加璀璨的星空迈出更坚定的中国步伐。尽管与世界航天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探月精神必将激励中国航天人在新起点上再立新功。随着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和后续小行星的探测和取样、火星的采样返回以及木星系环绕探测和行星穿越探测等标志性工程的实施,我国航天事业将由跟跑、并跑向领跑前进,跻身于世界航天强国行列。这必将激荡起我们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与力量,鼓舞人民在新形势下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创新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