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邓清柯:人类思想史上最壮丽的“日出”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邓清柯:人类思想史上最壮丽的“日出”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湘江深度2021-07-27 16: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人类思想史上最壮丽的“日出”

——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思考

  作者:邓清柯(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讲话提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这一重要论述,高瞻远瞩,旗帜鲜明,思想深邃,振聋发聩,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这三个命题的辩证关系和理论逻辑,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作为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法宝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高度概括。

  我以为,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可用以下十句话来回答。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壮丽的“日出”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170年前,一个“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写作的《共产党宣言》,集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成为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横空出现,就像毛泽东同志形容的,“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

  马克思是个像普罗米修斯一样的盗火者,在心中燃烧着一团永不熄灭的真理之火,为在黑暗中摸索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带来了解放的光明前景。

  从《共产党宣言》问世到现在,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不是一帆风顺,但科学社会主义一路向前。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颠扑不破?因为它始终具有无可比拟的甚至是天生的“自带光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评价他说:“没有他,我们至今还会在黑暗中徘徊。”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旭日东升、光辉灿烂”的伟大事件。一经诞生,它便闪耀着穿越时空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真理光芒。

  二、马克思主义依然雄踞世界思想高峰令人仰止的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科学思想是人类独有的精神瑰宝。帝王的权位可能昙花一现,财富经常会更换主人,但思想的价值即便一时被人遗忘,也不会消亡。

  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穿越百年历史风云依然熠熠生辉。它为什么能释放“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强大思想力量?“只缘身在最高层”是最好答案。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就能够“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遗,就像一个观察者站在最高的山巅观察下面的山景那样”。

  马克思通过一双“洞悉世界的眼睛”,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改变了人类历史以往的认知方式。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尽管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各种思想思潮风云激荡,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依然处于人类思想高原上的高峰。

  恩格斯在当时的条件下称马克思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的匆匆岁月作证:马克思作为“现代社会思想之父”,不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也不仅是至今被公认的“千年第一思想家”,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所以,马克思至今代表着人类思想高度的巅峰时刻!

  三、“我们所以有今天的一切”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这个万里长河之“泉源”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马克思没能目睹这个历史的转变,但他的理论和活动标志着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因此,马克思主义被称为人类社会划时代的“思想火炬”。

  有人这样总结:马克思之前的历史,都通向马克思;马克思之后的历史,都是从马克思重新出发的。恩格斯说:“我们之所以有今天,都应归功于他;现代运动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应归功于他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

  与历史上一些著名思想家不同,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说:“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起来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这是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

  马克思离世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巨变中不乏马克思当年未曾预料的情景,但是人类至今生活在马克思所预言的世界里。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哪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之中,深刻改变人类历史命运。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

  四、马克思主义是今天中国人政治和思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氧气”一样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今天中国人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春雨”,悄然流入中国人的心田,浸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马克思主义并不遥远,也不陌生,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眼前,好比空气中的氧气,有之,我们看不见;无之,我们须臾不能生存。因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政治和思想生命的“必需品”,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任何“替代物”。

  比如,不管你承认与否,主观意识到与否,客观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都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也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南和方法。

  与此相联系,《马克思靠谱》《社会主义“有点潮”》《马克思是对的》等图书和节目,成为当代中国的热门话题。

  这再次给我们信号,改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人们产生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影响,从而成为中国人思想基因的一部分。

  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退场”,而是时时刻刻霸气“在场”;马克思主义虽然走下宗教上的“神堂”,但还是生活中“神一样”的存在。

  五、马克思主义交给我们的不是生搬硬套的教条而是改变世界的“罗盘”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他或许是流传最广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提供给我们的不是改变世界的现成答案,而是授人以渔的科学方法论。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那种削足适履、什么都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语录来说话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正是有了这样的态度,我们才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六、马克思是一个“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90后”

  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歌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引爆了朋友圈,说明马克思今天并没有过时,而是更加年轻了。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创新史。

  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思虽然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但马克思大概没有料到,在他的思想之光的照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解放了生产力,让中国在40多年里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14亿人以在一定时空距离上看去像是“齐步走”的方式迈向现代化, 实现由“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中国崛起的故事,深刻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赢得了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让马克思这位“老祖宗”焕发了青春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实践证明,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依然风华绝代,从根本上看是源于已经两百岁的马克思还是一位勇立潮头的时髦“达人”,显示了“踏遍青山人未老,百年芳华正青春”的思想魅力和风采。

  七、马克思主义彰显了共产党人“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的如磐“初心”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圆规为什么能画圆?因为它的脚在走,心一直没变。这表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终极拷问。

  《共产党宣言》认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对这一问题,毛泽东同志形象地称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对人民群众最为深沉的价值承诺,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集中彰显,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蕴藏着马克思主义的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看,都不能忘记过去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这表明,我们要不忘初心,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八、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指引着人类追求理想社会脚步的世界“语言”

  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民解放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坚持以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马克思研究者戴维·麦克莱伦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数百万人用它来表达他们对一个更公正的社会的希望。”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位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时刻关注和思考全人类的解放。

  早在中学时代,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令老师震惊:“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了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恩格斯坚信,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他们相信,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实现。

  因此,我们要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为世界谋大同,必须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宽广胸怀,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同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九、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是共产党人灵魂的“故乡”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有人说:“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心中山”就是信念,是破“心中贼”的利剑。可以断言,如果因为信念不能当饭吃就不重要,那么迟早会被别人当饭吃。因此,我们要补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切实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共产党人不仅要“姓马”,还要“信马”,更要“兴马”。“姓马”容易,“信马”很难,“兴马”更难。“姓马”是性质,与生俱来;“信马”是追求,要与时俱进;“兴马”是责任,义不容辞。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个重要原因是把马克思主义当“真经”来念。

  因此,不管什么时候,共产党人都要做马克思的忠实“粉丝”,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共产党人灵魂的“故乡”。放弃了这一信仰,我们将找不到“回家的路”,不管到哪里都是流浪。

  十、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奔向新时代星辰大海的最闪亮的精神“灯塔”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历史的长河总是奔涌向前,但是历史的河床并不都是一条直线。如果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历史的行进就可能变成“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

  100多年前,列宁曾经自豪地说:“我们处在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那是一个马克思的科学预见开始实现的时代。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现在,我们也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密码,是引领承载着中国梦的航船乘风破浪的思想“灯塔”。

  今天,我们文艺工作者致敬马克思,就要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努力推出有筋骨也有风骨、有高度也有温度、有湘情也有“湘味”的精品力作,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文艺新篇章。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自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华民族必将重新崛起、成为“亚洲新纪元的曙光”的预言一定会实现,一个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必定会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创新中华文明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