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2021-03-17 09:5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刘婕(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要全方位发展,不仅仅包括政治、经济建设,更要将乡村文化、乡风文明等农民思想道德因素和农民素质考虑在内。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健全长效保障机制,才能使新时代农民由实然状态转变为应然状态,激发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时代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只有立足于农村、农民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使农民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道德情操,筑牢乡村振兴之魂。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农村生产生活之中,利用“三会一课”、网络信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化为农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培树农村道德模范。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系列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好媳妇”“好连襟”“好邻居”等道德模范培树,适时推出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新时代农民典型模范人物,传播正能量,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作更多反映新时代农村生活风貌的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组织开展高层次高水平文化下乡活动,挖掘、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展示,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来教育群众。

  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推广村规民约、道德评议、红白理事会等做法,教育农民反对大操大办婚丧酒席、搞封建迷信活动等陈规陋习,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挖掘乡贤文化,整理家规家训,凝聚道德力量,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倡导诚信道德规范,扎实推进诚信建设,开展诚信宣传和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扬诚信文化。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让守信者有“甜头”,失信者有“痛感”,大力营造重信守诺的良好氛围。

  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多元化生计模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是要培养适应农村产业多元化、产业化、集约化的高素质农民,增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由单纯的体力型劳动者向技能型或技艺型劳动者转变,加快发展生产型、交易型以及生产交易结合型的多元化生计模式。

  创新农民技能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切实根据农民生计实际需要,设置多样化、差异化培训方案。搭建“教室+田间”双课堂培训平台,增加田间地头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和跟踪反馈等实践培训;利用手机APP、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网上培训力度,推进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增强培训实效性。通过设置全日制、半日制、农闲夜校等方式,增强培训灵活性。

  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积极整合具有农学专业的高校、高职教育资源,形成高级、中级、初级互为补充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初级培训可通过短期辅导,提供阶段性的课程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注重实用性;中级培训可依靠农业培训中心,提供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门农业技术的高素质农民,突出专业性;高级培训可依托各类高校、高职,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现代农业人才,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建立农民分享交流矩阵。注重交流平台的搭建和交流频率的保障,将讲授和交流相结合,促进优势技术与生产经验在农户间溢出。在普及农业基础知识过程中,将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销售、惠农政策措施等进行分享交流,形成传播矩阵,建立同伴效应,加快认知的转变和提升,提高农民学以致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支持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脱贫致富车间等重要载体发展,为农民在本乡本土就业创造条件。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进入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业,使之成为扩大内需、增加群众就业和收入的新生长点。

  健全教育培训长效机制,推进高效能评价监督

  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建立,我国高素质农民规模会快速发展壮大,但总体质量处于初级阶段。加强农民培训教育,要建立健全监督及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形成长效激励保障机制。

  保障资金投入。着力构建“农业基金+合作社+企业”模式,通过产业发展基金,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技转化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政府、农村合作社和企业间的收益分享机制,解决产业引导基金收益的可持续性和有序退出问题。

  强化评价监督。要细化监督考核标准,建立农民教训培训学前、学中、学后全程跟踪制度,完善学前参与主动性、学中参与完整性、学后参与有效性的指标体系设置。例如,通过设立弹性学分制,确保农民学习的实效性;通过考察营收增幅,获取学后成果的有效性。

  严格考核运用。完善考核结果与资金支持双挂钩、设置专项资金支持与教育成果相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建立高素质农民资格准入制度,严格准入门槛,对于敷衍上级、滥发证书等行为制定惩治措施。设置教育成果分级评定制度,根据项目潜力提供差别化资助,引入竞争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扶植。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