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论慕课】韩庆祥:实践新征程

  【本课主题】

  实践新征程

  【主讲嘉宾】

  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科研部主任;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中国问题研究。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200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

  【文字实录】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光明日报理论慕课,我是中央党校的韩庆祥,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实践新征程,这是十九大报告第四个部分所讲的具体内容。

  第一个部分,讲的是进入新时代的根据、标志、目标;第二个部分,讲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个复兴,必须要推进“四个伟大”的实践;第三个部分的内容,讲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第四个部分的内容主要讲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实际上讲的是实践新征程。从十九大到二十大之间有一个历史交汇期,那就是从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那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这是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汇期,有33年,所以,十九大报告它不仅仅是对这五年的规划。它实际上是对2017年到2050年这33年的一个长远的规划。战略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有五年规划,我们有“三步走”战略,比如说十八大以前十三大、十五大,我们有个“三步走”战略。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到了十八大以后,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总体小康,已经解决,全面小康,马上解决,到2020年。所以。十九大以后就把基本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一下子摆在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具有战略谋划、战略眼光的中国共产党就会自觉地对这33年作出战略安排,作出战略谋划。这个战略安排和战略谋划,归结为一个决胜的关键期,两个发展阶段或两个发展步骤。这一个关键期,就是2007年到2020年这三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这三年时间关键要打好三大攻坚战。

  第一个,防范化解风险;第二个,精准脱贫;第三个污染防治。现在讲讲第一个攻坚战,就是防范化解风险,为什么把这个化解风险作为第一个攻坚战呢?因为我们越接近目标,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风险就会越大,在国际社会,当我们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候,有些国家尤其是由美国为代表的某些国家,对我们中国羡慕嫉妒恨就会更加强烈,十八大以后,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制造出来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等等,这就是风险。我们国内有没有,随着我们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强起来,人民群众的诉求多样了,增强了,提高了,紧迫了,如果我们的法治没跟进,德治没跟进,治理没跟进,观念没跟进,这就可能产生社会矛盾,这个社会矛盾集在一起,会在薄弱环节爆发。

  第二个攻坚战精准脱贫。总书记讲精准脱贫一个都不能落下,要精准对准每一个人,脱贫了还不能反贫,要建立起那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四句话每一句话都要落地,都要打攻坚战。第三个,防止污染,当2020年,我们党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而那个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会有一个很大的期待。就这个小康,天是蓝蓝的,云是白白的,水是清清的,空气是清新的,吃点东西是放心的,这是第一个关键期,然后从2020年到2035年,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15年,要全方位推进,但总书记强调抓重点,带好面上的工作,这是十五年的重点,就是要牢固树立落实新发展理念,集中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新发展理念和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内在相关性,比如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个美好生活,一定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生活。这个美好生活,一定是人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共享发展,绿色发展。要解决不平衡发展,要注重协调,要解决不充分发展,要注重创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都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然后从2035年到2050年,再奋斗15年,把我国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十五年也要全面推进。但是重点有两个,第一个重点,让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让国家治理更加现代。第二个重点就是十九大报告讲的实现强起来的五个目标要真正落地,真正落地了,我们才能宣告到2050年我们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关键期、两个发展阶段,就是十九大报告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实践新征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