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乡村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

  【本课主题】

  乡村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

  【主讲嘉宾】

  张孝德,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担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国内最早研究生态文明的学者之一,跟踪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20多年。主持完成了有关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20多项。撰写的关于三江源保护的调研报告,受国家领导人批示。

  【观点摘编】

  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中国5000年的乡村文明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从工业文明的逻辑来看今天的乡村,乡村面临的可能是箫条,甚至是消亡和终结。因为乡村并不是工业经济发展最好的载体,不能承载高效率的现代工业化。在新工业化的分工体系中,乡村唯一功能是为城市生产粮食。乡村命运是乡村的农业工业化,乡村的农民市民化,乡村的村镇城市化,留在乡村的人将是从事现代化的农业工人和农场主,传统的乡村社会将会消失,中国五千年乡村文明走向终极。

  但是,从十八大之后提出的生态文明逻辑来看,我们发现,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本与5000年文明传统的乡村恰恰具备了满足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诸多要素。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在当今的城市和乡村,哪里更具备青山绿水这样的自然资本和生态资源呢?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乡村具有满足绿色消费、低碳消费、文化消费新趋势所需要的新产品、新经济、新财富,会成为绿色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收益者。

  从这两个不同的逻辑出发,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结论——乡村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

  安吉县余村是乡村复兴的代表,十年前的余村,主要依赖矿山发展经济。今天的余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拥有绿水青山的同时,也依靠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余村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叫财富,乡村的青山绿水、干净的空气、宁静的气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一种宝贵的财富。乡村有城市没有的自然资本优势,乡村有城市没有的天人合一的慢生活,乡村有城市没有的安全有机的食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