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反腐败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乡村振兴、长三角生态环保、就业政策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刘畅: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确保反腐败工作真正落地】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刘畅表示,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需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确保反腐败工作真正落地。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突出党的领导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根本地位,把党总揽全局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其次,强化法治思维。从自觉维护法律权威、树立权力制约思维和注重保障公民权利三方面入手,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推进和保障权力监督。再次,健全法律体系。不仅要健全包括宪法、国家监察法和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在内的反腐败国家法律体系,也要要根据公权力的生成和运行原理,靶向治疗、精准惩治,形成预防、监督、惩罚、教育、保障相结合的反腐败国家法律体系。最后,完善监督体系。在明确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基本构成、不同监督系统的各自作用外,确保监督体系协调统筹、监督有力、制约有效,实现反腐败监督体系的整合优化,发挥反腐败监督体系的整体功能。
摘编自《光明日报》
【吴奇修:年轻干部要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
财政部吴奇修指出,年轻干部要不断深化对自身成长规律的认识,在担当时代使命中尽快成长起来。第一,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第二,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把忠诚放在第一位,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第三,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各项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第四,在细照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把提高政德水平摆在首位,在聚焦重点任务求突破中不断修炼自我,为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贡献智慧和力量。第五,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在实际工作中,年轻干部既要承认矛盾客观存在,不回避、不掩饰,又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明确靶向,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增强斗争精神,强化政治担当。
摘编自《人民日报》
【于法稳:破解阻碍因素,让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于法稳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当前,乡村旅游面临根基应进一步筑牢、运行机制应进一步优化、保障力度应进一步加强的三大难题,因此,应采取有效举措,促进乡村旅游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推动乡村振兴。首先,应重视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期准备工作。从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性与精确规划、科学评价生态承载力、加强主体培训力度方面入手,切实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其次,应依据乡村旅游特点强化运营管理。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着重开发区域性乡村旅游商品和充分挖掘区域特色,挖掘关键元素的价值,提升吸引力。最后,进一步强化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体系建设。不仅要注重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组织,规范、监督乡村旅游发展主体的行为,也要建立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并完善乡村旅游的标准体系,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的立法工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
【贺震:深化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构建生态环保共同体】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贺震表示,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进入全方位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高度重视构建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共同体,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第一,要抓住重点治好水、气。贯彻系统治理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把共保一江清水、共建江南水乡,作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保一体化的重中之重。第二,要打破政策制度的行政分割束缚,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在区域层面要加强污染源管理制度对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执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一体化、一致化,实现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的统一,建立社会共治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第三,要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加大投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跨流域、跨学科重点问题研究、生态环境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完善区域环保联合执法互督互学长效机制,加强联合环境科研与交流合作,同步推进依法严管。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班娟娟:加强各部门政策的协调性,推动就业量质齐升】
班娟娟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下“稳就业”仍面临挑战,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要进一步加强各部门政策的协调性,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实现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同步提升。第一,要激发企业活力,提升就业吸纳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快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支持企业扩大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要瞄准重点群体,增加更多就业空间。除了增加人才招聘会次数,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外,还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中西部等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以及广大的基层一线。第三,要挖潜新兴业态,加大“双创”支持力度。通过持续打造“双创”升级版,孵化更多优质企业,创造更多元、更稳定的新就业岗位,从而带动更高质量就业。第四,要立足精准有效,增强职业技能培训。要围绕市场急需紧缺的职业,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推动劳动者结构形态不断调整。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万霁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