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研学旅行需着力教育设计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研学旅行需着力教育设计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1-09-24 10: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欧荔(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双减”政策落地后,研学旅行成为教育市场热点,一些培训机构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领域。研学旅行市场下一步该如何做到规范和健康发展,值得讨论。

  研学旅行该如何界定?要遵从什么原则?我国相关文件对此有着具体解释。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要遵从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则。

  “双减”实施后,研学旅行如何助力学生素质提升?如何真正实现多方共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途径入手。一是在研学旅行中渗透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在当前形势下,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引导孩子自发爱上科学、爱上探索,尤为重要。但一些地方的科学教育拘泥于书本和课堂较多,而研学旅行能充分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这个过程为他们后来的选择研究和专业方向提供了必要的感性认知。“双减”政策实施后,通过研学旅行,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提升其核心素养,消除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可以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开展乡村研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情观。《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会空出来更多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开展乡村研学有助于让学生了解乡土中国,树立正确的国情观。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省内城市近郊更适合开展乡村研学。城市学生到野外去、到乡下去、到大自然中去,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空间,强化了劳动意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三农”问题有了切身感受。

  对乡村学生来说,开展乡村研学是他们了解城市同龄人的一种新途径,城乡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找到对方的可学之处,实现相互尊重和彼此欣赏。同时,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相互流动,有助于推动乡村教育改革,助推乡村振兴。乡村研学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可以通过社会公益组织的深度参与,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营销,如校园微拍大赛、特色村庄打造等形式来推进。现在,农村产品电商平台、乡村民宿及营地管理系统等新手段也可以服务于乡村研学,让乡村研学更加方便快捷且具有时代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也要大力改革,研学旅行因此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乡村教育还承担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命。通过乡村研学,学生在对农事谚语、乡村建筑、乡土智慧的了解过程中,能培养自身对国情民情的科学认知。同时,乡村研学还能让参与者对“粮食安全观”、国家安全观等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这些是课本和课堂教学过程中较难实现的。

  三是拓展红色研学,改变陈旧的德育说教模式。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各地从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整理了许多党史新资料,并通过高科技手段加以精彩呈现,这为红色研学注入了新活力。建议各大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配合“双减”政策,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及时更新展品的展示内容和陈列方式,并主动对接学校,以灵活、多变的研学主题“课程包”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党史,提高政治领悟力和“永远跟党走”的思想觉悟。在关注多方共赢的同时,还要从市场角度关注研学旅行市场如何健康发展,要在公益性与市场性上找到平衡点,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面对巨大的市场,教育培训机构自然不会放弃机会。

  研学旅行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抓住两点:一是必须秉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二是要配套制定严格的研学市场管理机制。研学旅行注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高服务水准的综合项目,为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合理现象,相关部门及学校不仅要制定最高限价,更要有最低保底价。要严格市场准入机制,开展研学机构的科学评价考核,同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地方政府和学校在研学运作中实际上都有可以主动作为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参与制定区域研学的总体规划,教育的公益属性迫切需要政府在宏观规划上积极探索、突破与创新。一些地方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研学小镇,既丰富了研学资源,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值得借鉴。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引导学校合理规划研学旅行,不倡导学校按照年段大规模开展研学活动,应大力提倡小班制、定制式的研学方式,还可以让家委会组织研学。学校在组织研学活动中,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同时,应让专业的保险公司介入,而不该因偶发的安全问题因噎废食。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共同担起监管责任,对研学机构加强监管、科学评价,使之规范有序发展。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探索大型综合性赛事成功的“中国方案”

  • 建设东北向北开放门户,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