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年自我实现之路的深刻诠释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青年自我实现之路的深刻诠释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10-24 17:12

  作者:杨增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只有强师资,才有强教育。只有强教育,才有强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中强调和要求师范生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实际上也是对所有青年学子的殷殷叮嘱和期待,正是为青年学生找寻成长成才之路指明的方向。“优师计划”的学子们,毕业后全身心投入基础教育,服务强国时代的基础教育,正是新时代积极担当的时代青年的集中体现。

  在第38个教师节前夕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这是对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和全体师生的巨大鼓舞。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备感亲切和幸福,又深感责任重大。

  在教育领域,最需要关注的就是相对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学校,这里最需要的就是优秀师资。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一锤定音。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没有教育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文明进步。我国目前在迈向更高水平发展进程中,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农村实现翻天覆地变化,但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仍然客观存在,中西部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现状,仍需要一批优秀教师去助推改变。历史和现实无不告诉我们,只有强师资,才有强教育。只有强教育,才有强国家。在迈向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发展要提质增效,更离不开更强的师资力量支撑。“优师计划”的学子们毕业后到基础教育仍显薄弱的定向脱贫县去教书育人,补齐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一块短板,从这一点来讲,他们顺应了时代和人民所需,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与赞誉,也为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自我实现树立了榜样,生动地诠释了当代青年自我价值实现的科学之路。

  青年的自我实现之路从来就不是自己一个人能“铺就”的。自我实现向来就不是来自自我的评价或其他单个人的评价,而是来自全社会成员的评价。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人才,自己说了不算。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人才不是抽象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无不告诉我们,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的需要决定了人才出现的类型和数量。社会发展业已形成并造就的各行业人才需求,自然就决定了人才的类型和特点。将帅栋梁和工匠大师从不脱离特定社会历史环境,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什么样的人能够经由个人努力进而成为社会所需之才,因而个体选择了什么、是否顺应和满足了特定社会历史条件,通常就决定了个体是否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所在领域或行业的人才。

  青年要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自觉融入社会主流。社会发展规律决定了人们自我实现的目标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而要顺应历史潮流,历史潮流正是人民群众“历史合力”的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在新时代,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一时存在的相对薄弱和相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领域,人民期待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得以尽快解决,这是人民的意愿和期盼,当然是人民主体选择性的所指。这也就意味着选择和回应人民的意愿和期盼就是顺应社会历史趋势,就是入主流。从更为宏观一点的层面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必定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进。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牢固树立道路自信,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洪流,青年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青年自我实现的水平和程度深受社会历史的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了人们的自我实现通常所能达到的状况和水平。国家、社会、集体的发展状况、水平与和谐程度制约着人们自我实现的普遍水平。人类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总是有各种各样在不同方面展现出过人之处且功绩不凡的人,不论学富五车,还是才高八斗,抑或技艺超群,我们发现他们的努力所达及的成就总是受制于其时代条件的客观制约。孔子被敬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苏格拉底被尊为古希腊最智慧的人,但他们也未能见过飞机坐过“复兴号”,未能知晓月球和深海之奥秘,没能品尝到咖啡的味道。从一定意义上,我们一代人是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要尽可能尽最大努力来达到这一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自我实现水平。

  青年要自我实现,除了选择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之需,还离不开学习和实践。知物由学,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优师计划”师范生的回信中强调和要求师范生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砥砺品格,实际上也是对所有青年学子的殷殷叮嘱和期待,正是为青年学生找寻成长成才之路指明的方向。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也是报国为民的重要基础。“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就越能为自我实现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实践也是正途,是根本,从哲学上说,实践构成了人生的存在方式,也是社会生活的全部本质。青年自我发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青年只有积极投身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才能创造人生价值和赢得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的实质,就在于赢得社会尊重,从而体现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优师计划”的学子们,毕业后全身心投入基础教育,服务强国时代的基础教育,正是新时代积极担当的时代青年的集中体现。他们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教师,顺应了时代之需和历史趋势,自然会得到全社会赞誉和认可,成为难能可贵的优秀教师。

  坚定的师者选择,正是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彩。理解并笃定通往自我实现的科学之路,定能在人生道路上行稳致远。在新时代的今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责任在肩也机遇在望。全社会期待更多像“优师计划”的青年学子们一样,积极投身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顺应时代之需与人民之盼,定能成就一番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事业,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